首页>网络文艺>网络文艺评论

腾讯研究院产业观察:未来短视频什么样?

时间:2020年03月24日 来源:中国文艺网 作者:腾讯研究院
0

因时而变,依“技”而行 

未来短视频迎变局 

  研究团队:腾讯研究院 孙怡、陈孟,清博大数据研究院 张洵、宋强西 

  研究顾问: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导 沈阳 

  步入2020年,短视频行业虽然进入存量经营时期,但无疑仍将伫立于高光点上。前沿技术的应用探索为短视频提供了发展的基础,智能终端设备的快速迭代有益于视频制作的日新月异。

  在物联网理念的推动下,传感器数据的收集和可视化开始普及,短视频内容不再局限于传统信源,技术的进步将集成万物数据,短视频作为最受欢迎的可视化呈现方式,将借助各种传感器,探测和集成各种物质的网络数据,帮助人们感知世界。

  而运用5G和AI技术,高清慢直播和多视角直播在满足用户可视化诉求的同时,拓宽了短视频创作在互动方式和场景选择上更大的发展空间,或将引领新的行业现象。

  随着5G、AI、AR/VR、区块链、IOT等技术的发展及普及,短视频将会以超越传统的形态渗透到各行各业中,推动短视频行业或将迎来新的发展红利,迎来第二曲线的发展。

  一、新场景:内容消费走向泛在化 

  IOT、AI和5G的相互融合,使得网络视频消费场景智能化、多样化趋势愈加明显。在这种趋势下,短视频的信息采集和播放终端也随之不断扩大,借助“万物连接+万物智能”的泛智能终端体系,推动短视频的内容消费场景走向泛在多元化,打破屏幕限制,有望给用户带来颠覆性的使用体验。

  (一)智能采集:智能眼镜化身“隐形大脑“

  当前,在公共资讯短视频的传播中,监控摄像头的视频采集已经成为重要的信息源头,全天候在场,实现多数公共场所的覆盖[1]。

  未来,更多设备终端将通过5G网络和物联网接入应用,推动短视频的信息采集力逐步增强,拍摄采集不再局限于摄像机、相机、手机等传统设备,以智能眼镜等为代表的新的移动采集终端的出现,将会让视频的采集更加便捷、高效。

  美国已经发布一款能够使数字增强现实内容和在不同场景中拍摄的真实世界物体进行交互的AR眼镜,视频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眼镜收集和分享到网络上。智能眼镜将成为人类的智能助手,通过一系列微型零件充当“隐形大脑”。

  (二)智能家居:异构融合传感网络搭建万能场景

  未来,物联网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云端技术,连接人与物,推动短视频的播放终端从电脑、手机、平板,再到智能家居,智能家居获得了更快网速、更低延迟、更多设备接入,为短视频的播放终端移动化、场景化提供了基础。

  家庭内各种电器的屏幕,成为可以观看短视频的接收终端。传统固定屏幕的概念会日益淡化,短视频甚至可以用投影、虚拟现实(VR)或增强现实(AR)等方式飘浮在空间里,或者出现在墙壁、桌面、地板等物体上[2]。日本研发的一款智能投影灯在连接网络后,可将电视节目、电影、网络视频投到墙面、玻璃上,提供高清高质画面体验。未来,智能家居的发展将给视频的播放终端带来更多的选择、更多的使用场景、创造更完整的生态链群。

  (三)智能车载屏: 争夺下一个万物互联的入口

  物联网下的车载屏,未来有望成为新的移动播放终端。在车与人的信息交互中,方向盘不再是唯一的控制工具,用户将从方向盘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时间投入智能车载屏视频的观看和体验。

  在智能车载屏植入各类的视频APP,能更好的满足用户社交、娱乐的需求,使车载屏成为类似“iPad”的智能设备。

  在2019腾讯数字创意节上,特斯拉宣布将游戏和视频应用移植到新版的特斯拉车载娱乐系统中,为中国车主提供车上联网游戏体验。B站等相关媒体播放平台也将同步入驻特斯拉车载娱乐系统,提供视频播放服务,用户甚至能在智能车载屏上刷弹幕[3]。

  作为连接内容的硬件和设备将更加“透明”。在这种趋势之下,短视频承载的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交织融合,将逐渐在生活中构建一个完整的移动增强现实世界。

  二、新生产:智能化生产力增强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成熟,短视频在生产、分发、审核环节的智能化水平会进一步增强。人工智能有着大数据驱动的知识学习、群体集成、智能自主等优势,有望更大程度上解决“高效剪辑”、“精准分发”、“智能把关”等短视频行业痛点。

  (一)AI生成,迎接大规模专业化生产时代

  语音识别、图像分析、人脸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解决传统视频剪辑中对素材初筛、整理、成片的工序繁琐问题,对素材的标签化、结构化缩减后期剪辑的制作时间,提高剪辑效率,同时这一自动化过程降低了视频制作的技术门槛。其基本方式有:独立根据原始素材创作短视频、从长视频中选取片段合成短视频、自动配乐、自动配字幕等应用。

  未来,播放器、视频网站、音像制作企业等基于其后台海量、结构化的素材数据库,不仅能够实现生成短视频的自动化和规模化,而且通过开放版权内容素材库和自动化创作能力,可为上游生产端提供大量数字化资源。

  《Morgan》电影的预告片,正是人工智能技术基于100部经典恐怖电影的深度学习,从成片中制作而成[4]。腾讯新闻的青云智能系统,通过cross图文转短视频工具,自动做文本缩略、语音生成和视频素材生成,3分钟内合成短视频,其日均效率可达5000-7000条。

  AI虚拟主播可能成为未来突发公共事件中新闻报道的新形式。2020年2月16日,广西广播电视台首位AI主播小晴在官方微信、微博、今日头条等平台亮相,播报最新疫情新闻。人工智能系统根据上传的新闻稿就能自动生成5-10分钟的新闻播报视频[5]。

  随着人工智能工具进入快速剪辑、自动编排、无缝连接等具体化制作场景,短视频智能工具普及化、简单化、易用化成为未来趋势。有望释放中长尾业务创作者的创作效能,破解创作效率和质量的瓶颈,改变现在短视频头部效应明显的创作者生态格局,迎来大规模专业化时代。

  (二)AI推荐,千人千面分发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建立的用户和内容的匹配机制,能够帮助内容更加精准地呈现在用户面前,实现去中心化的内容推荐,提升分发效率。

  个性化推荐算法可分为多种维度:用户个人数据,刻画用户画像;用户行为数据,刻画用户兴趣图谱;内容结构化数据,匹配视频内容的相似度等。在短视频领域,还将用户观看视频的完成度与“平均观看时长”的比较、是否倍速播放、是否有托拉拽、是否多次观看等指标综合衡量用户对视频的喜好程度。

  AI个性化推荐算法一方面能挖掘冷门内容,避免两极分化的马太效应,为创作者找到属于其自身的长尾用户。另一方面,帮助视频平台对内容进行分类,从而利于平台针对不同用户进行精细化管理和运营。

  (三)AI审核,打破人工掣肘

  人工智能审核的优势在于学习速度快、效率高、存储量大、不会疲倦。足量、多元化、与实证相似的学习样本,配合合适机器学习算法,人工智能就能在统一标准下,高效完成视频内容识别、过滤等任务。

  “智能在前,人工在后”模式是当前AI审核短视频的通用方式。视频平台通过人工智能模型识别视频画面,检视视频作品是否违规,是否存在色情暴恐、政治敏感、恶意推广等内容。在人工审核环节,审核师抽取视频中画面、关键帧,清查变相包含敏感内容的视频。

  但是,未来随着视频内容的爆发,人工审核仍面临巨大压力。而且,主观判断对视频审核是必要的,因为对视频内容的判断难以通过唯一的标准来划定是否存在违规,遑论通过机器就能过滤掉所有违规视频。

  计算机视觉、大规模云计算、自然语言处理、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短视频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成为短视频行业新的“天空城”,在文娱、医疗、新零售等领域开启智能化时代。

  三、新互动:交互深入创制环节 

  互动视频是受众可参与到影视作品中来、根据受众不同选择来改变影片剧情发展的视频形式,相比传统视频添加与受众互动的成分,其高参与度、沉浸式体验和新颖性等特点,颠覆了用户传统观看体验。

  互动视频和短视频形态的结合,已经生产出专业化的互动短剧综,及UGC的互动短视频等多元形态。相比长视频,短视频由于体量、时长小,添加互动元素的试错成本更低,也更符合人们碎片化内容消费习惯,在互动环节的融合程度更高。

  (一)从发弹幕到生产互动

  在互动视频中,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故事情节的走向。过去,人们更多地是被动接受专业编剧预先设计好的剧情,而今通过互动视频,无疑更加贴合个性化时代下,受众参与内容生产的心理诉求。

  这种多视角体验可以帮助受众多角度、全方位地加深对视频内容的理解,颠覆传统剧综中单向点赞、评论、转发、发弹幕等内容消费环节的互动体验,通过剧情参与的沉浸式体验,有望重新定义视频时代的生产互动形态。

  (二)从传播到转化

  相比长视频的内容制作成熟性,互动短视频的机会,更多体现在创新的内容营销方式。如腾讯微视在2019年联合《创造营2019》推出创造营助力的新方式,用户可以利用微视提供的模板为喜欢的创造营选手制作互动助力视频,也可以通过互动视频进行交互,增加偶像“养成”体验[6]。

  互动短视频的应用不仅止于营销,商业化也成为互动短视频的发力点。互动直播带货往往时间固定,而且时长较长。而短视频带货则缺乏实时的互动性,如果将二者的优点结合,即可打造出体验更佳的互动型带货短视频。未来,在短视频充分结合互动性的情况下,提升用户体验感的同时,也为商业营销的创新提供了更多可能。

  (三)从娱乐走向专业

  互动叙事方式与游戏天然适配。但值得注意的是,互动视频与互动游戏的边界始终存在:互动视频的“互动”终究还是为了视频内容服务。未来随着互动短视频的发展,不仅仅是影视综、搞笑等泛娱乐的垂类已经落地,在知识功能型的更多蓝海垂类也有望得到进一步应用。

  例如中国日报网联合腾讯微视推出“2019全国两会,人大代表陈静建议新增七夕为法定节日,你怎么看?”互动短视频,人民网联合腾讯微视推出的“预防电信网络诈骗宣传”互动短视频等,都是通过趣味性的互动形式,吸引及增强受众体验,更好的达到普法宣传、知识科普等寓教于乐的效果。

  四、新形态:沉浸式和超高清的体验升级

  从互联网发展历史来看,硬件设备与软件技术的每一次创新升级都引发了数字文化产业的变革,推动内容品质和用户体验的不断提升,也将推动短视频内容体验的全新变革。

  (一)打破虚拟现实边界

  VR技术和短视频内容形态的结合,将赋予用户空间交互的全方位体验,打破虚拟现实的边界,有望带来全新的临场感体验。

  目前VR呈现方式对终端设备依赖仍然比较强。从VR全景视频目前的主要形式来看,VR全景3D视频通过三维建模技术来模拟和搭建现实场景,并具有互动功能,多用于游戏制作;VR全景2D视频,采用VR摄像机进行拍摄,并在后期通过相关视频软件拼接成一个球状的全景视频,再配合专业的设备和播放器来显示内容,给用户提供虚拟体验[7]。相比全景3D视频,VR全景2D视频制作成本低、市场范围更广,迎合了短视频规模化应用的趋势,成为当前与短视频平台相结合并能广泛应用的展现形式。

  当前VR全景2D短视频,通过呈现出传统短视频制作无法体现的如同万花筒一般的动态立体视角,带给用户全视角场景感受体验。未来随着VR终端普及和5G网络等进一步优化,VR+短视频有望带来更加全方位的沉浸式体验。

  目前VR全景2D短视频,多应用于影视、广告、产品体验、实景演习、社交等领域。国内已经在媒体新闻报道中得到广泛应用。国外如社交平台YouTube已经设立了360度全景视频频道;Facebook也在NewsFeed中提供360度全视角视频内容。

  (二) 超高清视频和多视角直播,释放内容消费力

  5G具有高速度低延时的数据传播特点,且具有主动缓存的功能,可以有效地提高网络在高峰时间容量和内容传递延迟方面的性能,使普通用户体验超高清视频(UHD)以及超高清直播,释放内容消费的更大潜力。据艾瑞调研显示,“以高画质或音质观看视频内容”成为68.5%的VIP用户看重的会员权益。

  当前4K/8K超高清视频制作方面技术日趋成熟,终端设备方面华为、苹果、三星等科技公司已开始量产。随着软硬件设施的不断改善,未来消费者可以通过多种终端体验与录制超高清短视频。

  并且在当前短视频和直播功能的跨界融合场景下,随着5G发展成熟,UHD将可以更广泛地应用于大型赛事等直播领域,带来超高清沉浸式的直播体验。

  由央视频推出的无剪辑、无解说、无音乐的“与疫情赛跑”系列慢直播,通过5G信号和4K/8K等技术全景直击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过程,“云监工”引爆网络,成为现象级传播案例。

  在视频直播过程中,5G网络可支持将现场拍摄到的多视角的超高清画面,实时传输给拥有UHD终端设备的用户,用户可以自由选择观看视角,呈现千人千面的直播系统,且图像更为清晰细腻、画面更为连贯流畅、色彩饱和逼真的直播视频。

  韩国LG U+目前推出了一款名为U+ Idol Live的应用,该应用在偶像团体演出时引入5G直播,让用户自由选择观看自己想看的偶像的“单人直拍”,满足个性化的娱乐需求[8]。

  (三)从“分发一切”到“内容即入口”

  在5G高速高质网络生态支持下,视频将成为主流内容形态,游戏也将以其娱乐特性通过“短视频语言”呈现出来,打破终端下载限制,短视频内容本身成为网络游戏入口,“即看即玩”成为可能。

  传统游戏产业,尤其大型网游受到高性能主机以及PC显卡等硬件设备的限制,成本高昂。5G技术的出现将会给游戏行业带来新的变革,云游戏将突破这一现实困境,未来将达到“任何终端,任何地点,任何游戏”的愿景标准。游戏将不需要单独的应用与终端设备,成为“微信小程序”一样的生态运营方式。

  短视频+云游戏,开启了短视频平台布局游戏内容生态的另一种可能。

  当然,技术的发展往往伴随着两面性,前沿技术在推动短视频产业及整个数字内容爆发式增长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争议和思考。

  5G网络环境具有更高速的数据传输功能,视频信息必然会呈现一个新的爆发增量,假冒低质、低俗内容、谣言信息、版权侵犯等违规视频将更容易出现,给相应的审核监管带来挑战与压力,产生巨大的监管成本。

  同时伴随着新的技术应用快速迭代,例如借助人工智能深度合成视频、音频的AI合成媒体(Deepfake)也伴随争议。其中,恶意的虚假信息形式多元且逼真,在碎片化的时间里难以被理性思辨和认真求证,冲击着“眼见为实”的惯有认知,挑战互联网真实性的边界。

  而且伴随着更多元的信息采集入口,将会使用户个人信息与生活常态更多展现在互联网世界中,也会增加用户隐私暴露的风险。

  因此,面对信息再爆炸时代的内容审核与监管、隐私保护等问题。

  一方面需要借助技术,对视频内容进行智能信息检测以帮助审核违法违规内容,同时上传视频内容的用户应对视频内容的合成性质进行标记以加强源头治理。另一方面通过安全算法对传输过程中和传输到云服务器的视频数据进行加密,实现安全访问控制,降低网络隐私攻击行为,保证视频内容隐私安全。

  而企业作为相关短视频产品的开发建设者,在商业化的同时也要主动承担相应社会责任。无论是产品开发还是企业理念,企业都应随着时代技术的进步树立“科技向善”的产品理念与发展理念,以技术为工具,协同各方构建向上向善的内容生态环境,推动技术发展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彭兰,《短视频:视频生产力的“转基因”与再培育》[J].新闻界,2019(01):34-43.

  [2] 彭兰,《万物皆媒——新一轮技术驱动的泛媒化趋势》[J].编辑之友,2016(03):5-10.

  [3] https://www.sohu.com/a/362660930_162522

  [4] https://www.sohu.com/a/121865183_320672 

 [5]《广西首位AI虚拟主播助理疫情播报,未来会改变什么》https://new.qq.com/rain/a/20200216A0BBA100

  [6]微视推新版加码互动视频为《创造营2019》助力 https://tech.qq.com/a/20190411/005111.htm

  [7]刘畅,《低成本VR全景视频的制作与应用》 [J].教育与装备研究,2020,v.36;No.330,76-80.

  [8] https://www.sohu.com/a/373250504_99997500

(编辑:杨玳婻)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