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网络文艺>网络文艺评论

幻想类作品亟待提升文化内涵

时间:2018年11月02日 来源:人民网 作者:梁君健
0

  中国幻想类文艺作品完全有能力去沟通全球范围内不同文化群体和年龄群体的情感和期待,凝聚共同价值,开阔创作视野,提升艺术品质

  近年来,《古剑奇谭》《琅琊榜》等一系列幻想类网络文学及其影视改编作品受到青年观众较多关注,一时间同类型作品蜂拥而至。这些作品多化用传统文化要素,其中一些在人物塑造和故事讲述上颇具匠心,然而相当一部分还存在想象力匮乏和文化营养贫乏问题,甚至存在低端模仿的情况。随着读者观众对作品品质要求不断提高,幻想类文艺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问题亟待反思和解决。

  想象是人类心智的基本能力,也是人类精神殿堂中的明珠。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不乏“大闹天宫”“柳毅传书”等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当下,幻想类文艺作品已经成为全球流行文化中令人瞩目的现象,新世纪以来,“哈利·波特”“指环王”滋养了许多年轻人的精神世界,它带来的文化传播效应值得我们重视和总结。提升我国当前幻想类文艺创作品质和水平,有助于创造性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中国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增强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认知和认同。

  总体而言,当前我们的幻想类文艺还存在两类突出的创作问题。首先是对传统文化元素艺术处理失当。应当说,任何成熟的幻想类文艺作品都离不开特定历史文化土壤。近年在青年群体中流行的“修仙”和“盗墓”类型,借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话、传说、工巧、物候等,试图吸引读者和观众目光,为故事增添历史文化厚度。然而,对传统文化资源的使用,不少还仅仅停留在“名物”阶段,借用几个众所周知的人物和地理名词,随意改动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意象,艺术传达也仅限于表面上的视听奇观和叙事上的铺陈猎奇,难免令人产生审美疲劳。

  更深层次地,幻想类文艺作品还应当解决精神文化内涵贫乏的问题。虽然形式上五花八门,但一些作品在主题方面还停留在对青年群体的爱情和职场等切身感受的简单模仿和情感宣泄上。相当一部分作品呈现的都是宫斗和苦恋,不仅主体情节单薄,常受观众批评,价值层面也充斥着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现代精神的落后思想。这种打着传统文化幌子传播落后思想的现象,本质上是没有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传承传统文化不能简单搬用、套用,而要结合现实挑战和时代精神进行反省和甄别,面向未来、古为今用。

  在创作过程中解决上述形态和价值两个方面的突出问题,要处理好想象与历史、想象与现实、想象与世界这三组关系。

  第一,处理好想象与历史的关系,就是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研究和多层次创造性转化。应该看到,中外成熟的幻想类作品塑造的想象世界和英雄人物,不仅在故事和视听细节上富有很强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质感,更重要的是承载和发扬了独特的文化价值和世界观。只有扎根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与生活智慧,才能从传统中获取创作滋养、收获文化自信,进而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第二,处理好想象与现实的关系,就是要深入当下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精确捕捉和艺术表达现实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和时代精神。优秀幻想作品绝不是漫无目的的空想和乱想;好的幻想类作品反而最能立足特定时代的社会现实,展示和弘扬时代精神。20世纪以来,幻想类文艺中发展出一个被称为“当代幻想”的重要类型。与置身历史时空的魔幻和置身未来时空的科幻不同,当代幻想的基本故事背景直接置于现实世界,在想象的外衣下更加直接地表达真实的生活处境和经历。即便是《饥饿游戏》《镰仓物语》这类体现着亚文化特征的幻想作品,也在呼应青年群体的切身情感和青春叛逆的同时,凸显勇气、责任、公平、正义等主流价值观。

  第三,处理好想象与世界的关系,就是要在全球语境下将幻想类文艺作品视作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平台,坚持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在讲究思想性和艺术性基础上,幻想类文艺作品创作还应当针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让中国故事为世界所需。中国传统文化积淀下来的天人合一的世界观,自强不息的人生观,崇尚自然、虚实相映的审美观,都不仅具有民族特色,而且能够贡献于人类文明,《功夫熊猫》等文艺作品的成功就体现了这一点。基于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生动的现实,幻想类文艺作品完全有能力去沟通全球范围内不同文化群体和年龄群体的情感和期待,凝聚共同价值,在国际文化交流和全球文化产业中开阔创作视野,提升艺术品质。 
(编辑:王垚)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