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视野>文博·收藏

神垕归来不说瓷

时间:2019年11月25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张国领
0
萌趣 雪冰清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在他的游记中写道: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后被人们引申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名句。一篇游记道出了黄山集奇松、怪石、云海、温泉等于一山的美景。
  黄山与钧瓷无关,但钧瓷之都神垕镇,是我的老家,虽然是我常回的地方,可每回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前不久我又回了一趟神垕,这次的感受可套改徐霞客的名言:到神垕,天下无瓷矣!或者直接说:神垕归来不看瓷。之所以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是神垕现在的变化远超出了我的想象。
  从郑州乘汽车前往神垕,沿途一百公里的路程,那些制作精美的巨幅钧瓷广告,或写在横幅上,或绘在墙壁上,或张扬于桥梁上。这些钧窑的名字,有些是老牌子的名窑,有些是名不见经传的新窑,无论是名窑还是新窑,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将“神垕”二字写得巨大无比,将“钧瓷”二字写得分外传神。这种广告方式我觉得非常符合神垕钧瓷目前的状态,即各自为战,发展自己。据说神垕有两百多座钧窑,这些钧窑规模大小不一、技术高低不一、资金厚薄不一,缺乏统一的调度和规划。但这种看似自扫门前雪的发展方式,也让钧瓷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走进神垕古镇,更是有一种走进钧瓷世界的感觉。大街小巷,新区老街,街头巷尾,一街两行,钧瓷无处不在,钧瓷的符号无处不在,游人无处不在。这两年神垕老街复古翻建,恢复了神垕古镇的原貌。所谓的古镇原貌只是一条街道,只是街道两旁的房子,而充盈这街道和房子的,仍是钧瓷。如果只是一座毫无特色的古镇,肯定不会有这么多人趋之若鹜。因为它是钧瓷古镇,游客游古镇赏钧瓷,领略千年不绝的钧瓷文化,留连忘返的是钧瓷的神奇。这神奇除了窑变的神奇,还有钧瓷人的神奇,还有那将一把泥脱胎换骨的神奇,还有凤凰涅槃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还有在一切皆不确定中期待确定的神奇。
  对于来神垕的人,他们走与不走,神垕都在这里,他们买与不买,钧瓷都在这里,但他们只要来了,就已成为一名钧瓷和神垕的宣传员、见证者、传播者。不管以后是否再来,神垕和钧瓷都将是他一生的记忆,通过他们之口说出去的神垕更有说服力。神垕人早已深谙此中道理,在神垕镇我看到那些义务指路的志愿者,疏通道路的管理者,明察暗访的领导者,以主人翁自居的男女老少神垕人,他们都在以自然的微笑迎接着每一位走进神垕的客人,尽最大的努力使游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敲锣卖糖,各管一行。神垕人都在谈什么?谈钧瓷。钧瓷大师们在谈钧瓷,制作钧瓷的师傅在谈钧瓷,卖钧瓷的商人在谈钧瓷,买钧瓷的客户也在谈钧瓷。古镇领导谈的是钧瓷文化的大发展、钧瓷产业的再扩大,神垕百姓谈的是钧瓷行业的再兴旺,带动群众生活再提高。钧瓷现在已成为神垕古镇的主要经济产业,是带动神垕生产总值的行业笼头,钧瓷的滞销与畅销,直接关系着神垕镇居民的生活质量。因为在神垕,无论你从事的是什么产业,与钧瓷都是有关联的。所以神垕人爱钧瓷,神垕人懂钧瓷,神垕人人人都能对钧瓷评头论足而不会说外行话。
  在神垕我遇到一位叫孟晓珂的画家,笔名雪冰清,聊天中得知,她来自于禹州市,她告诉我说,每年节假日大部分时间她是在神垕度过的。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她多年来专注于画钧瓷,要想画好钧瓷,就要多观察钧瓷,因为每一件钧瓷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每次来都有新的收获。说到钧瓷时她眼睛中灵光闪现,非常兴奋。我问她为什么要画钧瓷,她说钧瓷本身就是品位极高的艺术品,钧瓷上的画面自然天成,是人工画不出来的。
  到茅台镇采风时,听当地人说茅台的麻雀都能喝三两酒,我知道这话是在显示他们作为中国第一酒镇,酒文化渊源多么深远。在神垕镇,不能说麻雀能识钧瓷,但说小学生都能讲出钧瓷的一二三,这一点都不为过。钧瓷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走在大街上,你看到的广告是钧瓷、路灯是钧瓷,你走累了找个地方坐一下,弯腰一看,凳子也是钧瓷。原来用于垒墙壁的笼盔现在不多见了,墙上贴的瓷砖是钧瓷的。喝茶的杯子、装茶的壶,甚至路边上的垃圾桶都是钧瓷的。随着生活的富裕,神垕的姑娘们也越来越漂亮了,爱美的神垕姑娘也爱钧瓷,手腕上戴的手串,是钧瓷的,脖子上戴的无论是金项链银项链,吊坠都是钧瓷的。钧瓷衬托了姑娘的美,姑娘也用自身的美为钧瓷做了宣传。
  钧瓷之所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不是宣传推广的力度大了,而是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钧瓷的不能复制。世界上凡不能复制的艺术,每一件都是不可多得的孤品。
  回到北京,虽然神垕和钧瓷一直在脑海萦绕,我却很少在家里说到它,这一反常举动很快被86岁的老父亲发现了,一天他老人家很郑重地问我:“以前从神垕回来口口声声不离钧瓷,这次回来咋不听你说钧瓷了?”
  “神垕归来不说瓷。”我故意给他卖了个关子,由于父亲耳背,我还有意把这句话说得声音很大。
(编辑:张钰童)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