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视野>人文地理

“三洑三出”话济水

时间:2021年05月28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侯仰军
0

  说起济水,今天的人们绝大多数都不知道,但在历史上,她却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大河。早在周朝,济水就与长江、黄河、淮河一起,被列入“四渎”(四大河流),享受周天子的祭拜。那时济水从今天的河南省济源市西北的王屋山发源后,东流至温县,随之穿行河南东部、山东西南部,经济南城北,东流入渤海。“过九郡,行千八百四十里”。

  汉代之前,济水是中原的交通大动脉,所谓“浮于济、漯,达于河”,从济水、漯水可以到达黄河干流和众多支流、湖泊。春秋末年吴王夫差北进中原,曾利用济水西上,会晋定公于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汉代之后,随着黄河对济水的一次次漫灌,济水渐渐淤塞。到东晋太和四年(公元369年)桓温第三次北伐时,由于大旱,水道不通,桓温命人在今山东巨野南部开凿河道三百里,水师才得以进入济水,从而进入黄河。到了南朝刘宋时期,济水已经严重淤塞。隋炀帝开凿通济渠以后,济水中游几近消失。唐麟德二年(公元665年),年届不惑的高宗皇帝在封禅泰山的路上,驻跸濮阳,问宰相许敬宗:天下的大江大河很多,都没有享受朝廷的祭祀,济水这么小的河流,为什么名列“四渎”呢?唐高宗的疑惑,反映出济水的尴尬处境:当时的济水已是涓涓细流,早与长江、黄河、淮河无法匹敌。

  让人难以理解的是,虽然济水中上游逐渐断流,朝廷对济水的祭祀规格却不断提高。隋文帝时期,建济渎庙,设济源县,随后,济水流经的济源、荥阳、原阳、曹县、定陶、菏泽等地都建起了济渎庙。唐玄宗封济水为“清源公”,宋徽宗更封济水为“清源忠护王”。

  与此同时,出现了有关济水的大量神话、传说,其中尤以“三洑三出”最为著名。第一“洑”,即从王屋山的太乙池流入地下,在地下穿行七十多里,从济源城流出地面。第二“洑”,即济水在温县进入黄河,从黄河下穿行,流出地面后汇聚成荥泽。第三“洑”,济水从荥阳再次隐于地下,从山东菏泽的陶丘流出地面。特别是第一“洑”,在济源有各种神话、传说。

  话说大禹治水来到王屋山天坛峰下,看到一条蟒精在太乙池内兴妖作怪。大禹挥舞大斧,除蟒治水,吓得蟒精吸了一肚子水后,一直往西窜,一头钻到西山的山洞里,肚子里的水喷泻而出,成了一条大河,这就是蟒河。蟒河穿过太行山,绕过王屋山,流到济源县,归入九曲黄河。当时,大禹在太乙池内还砍了两斧,就出现了两条暗道。池水马上从地下伏流了一百二十里,分成两股水:一股水从龙潭寺泉眼流出,一股水从济渎庙泉眼流出。这两股水又合成济水,一直向东流入渤海。

  查找历史记载,济水“三洑三出”的说法在唐朝就有了雏形。唐高宗时期,宰相许敬宗曾对唐高宗说:“夏禹道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今自漯至温而入河,水自此洑地过河而南,出为荥;又洑而至曹、濮,散出于地,合而东,汶水自南入之,所谓‘泆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会于汶’是也。古者五行皆有官,水官不失职,则能辨味与色。潜而出,合而更分,皆能识之。”等等。

  许敬宗的观点,代表了唐朝人对济水的认识,也被后世学者所遵从并发挥,至今在民间有很大的影响力。概括起来有以下两点:其一,济水在温县进入黄河,从黄河下穿出来,汇聚成荥泽。然后再次穿行地下,到定陶一带流出地面。其理由是,水官能辨别一条河流的气味与颜色,不论这条河流潜行地下还是分分合合,都能辨别出来。其二,“渎”就是“独”,不凭借其他的河流,可以独自流入大海。济水多次在地面上消失,流量又小,但她可以独自流入大海,才有了尊贵的地位。

  后人进一步发挥,增加了济源境内济水伏流出王屋山的传说,便成了“三洑三出”。

  细细分析,再结合近年来历史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三洑三出”有一定的真实成分,不能完全看成神话。济水第一“洑”,即从王屋山到济源城,有其可能性、真实性。在山石间,泉水可以伏地而出,山东济南的泉水来自其南部山区,就是明证。在济源,人们普遍认为,济水的发源地是天坛山的太乙池。太乙池的水是伏流地下七十余里,到龙潭寺里出来的;还有人说是从济源城的小十字的井里出来的。如果抓一把麦糠往太乙池里一撒,三天以后,在小十字的井里可以捞出麦糠来。

  第二“洑”,即济水在温县进入黄河,与黄河同流,东行十余里,从黄河下穿出,汇聚成荥泽。这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地质条件下是不大可能的。那时候人们没有能力从黄河下铺设管道,济水如何穿黄河而过?只能是当时的人们看到一条河流从温县流入黄河,不远处的黄河南岸又有一条河流流出,便把这两条河流都命名为济水,创造出“远朝沧海殊无碍,横贯黄河自不浑”的神话。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即济水从温县到荥阳本来是相连贯的一条河流,后来被黄河冲断。成书于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说:“昔上古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河出孟门,大溢逆流,无有丘陵沃衍、平原高阜,尽皆灭之。”《淮南子》也说:“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江淮通流,四海溟涬,民皆上丘陵,赴树木。舜乃使禹疏三江五湖,辟伊阙,导廛、涧,平通沟陆,流注东海。”都是说上古时期黄河还没有冲出龙门,到了大禹治水,才使黄河东流入海。现在有地质学者考证,黄河在距今115万年前的早更新世,流域内还只有一些互不连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独立的内陆水系。此后,随着西部高原的抬升,历经105万年的中更新世,各湖盆间逐渐连通,构成黄河水系的雏形。到距今10万年至1万年间的晚更新世,黄河才逐步演变成为从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贯通的大河。由此说来,黄河冲出龙门,进而在今温县到荥阳间把济水冲断,还是有可能的。

  第三“洑”,济水从荥阳再次隐于地下,“东出于陶丘北”。是说济水从荥泽到陶丘没有河道,水是从地下穿行的。现在通过考古挖掘,证明荥阳——陶丘间有龙山文化遗址多处,有济水流过地面的痕迹,不存在伏于地下的情况。从唐代开始,人们看到的济水中游已经淤塞,才造出济水穿行地下的神话。

  与黄河齐名的济水,历经几千年沧桑,早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如今在济源境内,济水源头还在,但水量不大,名称也改成了珠龙河。豫东、鲁西南的济水,河道早已荡然无存,只能通过考古发掘来辨认。济南以东的济水故道虽然还在,但名称已改为小清河。物竞天择,沧海桑田,历史,就这样一步步走过。

  (作者系中国民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

(编辑:王丽)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