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视野>国学美学

阳光:笔补造化

时间:2022年07月29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唐道一
0

古树新枝(中国画) 阳光 

  多年前,李可染先生曾将“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作为他的座右铭,更成为一代中国画家心心念念所希冀达致的目标与境界。而今,漓江画派的旗手阳太阳先生之子、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画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桂林画院名誉院长阳光继承父亲衣钵,近年来更致力于探索开拓创新之路,其创作的诸多成果,汇聚在今夏于桂林画院举办的“时代气象——漓江探源阳光水墨画展”中,充满即将“打出来”的勇气。

  自家造稿 

  阳光成长和表现的广西,自然景观丰富多样,除了以桂林为代表的喀斯特地貌,桂北的崇山峻岭,桂东南的丘陵,还有北部湾的海域……山水相映,千姿百态,变化万千,各具特色。中国山水画讲究的山与水的关系与变化,在广西随处可见:或山清水秀、幻如仙境,或峰峻川激、气势磅礴……满目皆可入画,多为可观、可游、可居之景。

  喀斯特地貌造化了“山水桂林间”的自然之美。这里峰峦叠翠,江水如碧,白云如纱。在中国美术史上,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张大千、丰子恺、何香凝、赵少昂、李可染、关山月等近现代200余位知名画家,为广西留下了《漓江烟雨》《兴坪山水》《桂林独秀峰》《漓江百里图》等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之作。在20世纪的不同时期,广西老一辈艺术家如阳太阳、黄独峰、凃克等也先后对广西美术创作的发展方向进行思考,并提出了“漓江画派”“岭南画派西移”“亚热带色彩”等艺术主张,全面展示桂林与漓江的自然美与艺术美。

  阳光所取材的广西山水,不在红水河流域大山大水的雄奇气魄,不在左右江、西江流域丘陵田园风光的旖旎恬静,亦不在北部湾天海一色的广阔多姿,而是更多地聚焦于漓江山水的秀丽、婉约与清雅,他上承元代黄公望、王蒙和清代龚贤一系,但在图像上又带有新浙江山水画风的图式来展现桂林之景。就如中国美协民族美术艺委会副主任、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画学会会长谢麟所言,于秀美中隐含阳刚之气、于强烈中隐含恬静之韵,这与当代广西美术的整体创作风格——秀丽柔美倾向和清新自然的审美品格不谋而合。

  桂林山水作品高峰林立,因而立足桂林的当代创作,要跳出一般山水画套路,并不容易。阳光看到了这一点,他另辟蹊径——漓江探源。“漓江探源,第一层是物理性的,即看到的实景山水及人文景观,这是现实存在的地貌特征、人居生存状况、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二层是探索中国画笔墨语言,即以别人没有看到或没有发现的绘画语言美来表现。”阳光曾这样说。

  在“漓江探源”主题下,阳光近些年画了一些笔简意赅、尺幅较小的作品,以“桂林洞奇石美”“花非花”“家乡风情”诸系列为题。他为人儒雅,性情温和,小画中即见画家气质;而他的大画,却有着与本人和以往完全不同的情绪——磅礴大气,饱满郁勃,激情满纸:“漓江山水”系列中的《漓江岚韵》,意象的象鼻山在墨迹的变化交汇中,形成一种网状的抽象水墨语言,与写实、精巧的渔船形成鲜明的对比,营造出新异的审美效果;《漓江之源》则用抽象的墨线构成动态很强的图像,表现“源”的主题,充分地凸显了创作意图——在笔墨的桂林山水世界中,阳光致力于“自家造稿”,为观者展现出另一番不同风貌的桂林。

  大破大立 

  2013年以后,阳光有意将桂林山水“有意味的感受”加以提纯,于是改弦更张,从倪瓒、董其昌一系寻求出路,重点在情境、诗境上提炼画境。总体而言,阳光所聚焦漓江的山石、花草树木,通过泼墨加皴擦点染、浓淡相破的技法,保留作画过程中的偶然性因素,画面布局吸收现代构成的表现方式,同时保留中国画的笔墨语言,力求一种中西融合的水墨画新气象。在这其中,他所用到的技法是泼墨——水破墨或者墨破水,特别是在大幅作品中撞水、撞墨、撞彩,升华笔墨的美感,从而达到具有冲击力的视觉效果,这需要大破大立的勇气。

  一如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汪为胜所言,如果说阳光前几个阶段的山水画还带有桂林特性、漓江形象的画面色彩,那么在“变法”之后,以桂林古树为主题的系列作品《古树系列》就开始更偏重于笔墨的意象造型及其视觉图式的关注。

  “漓江源头及两岸共有近3000株各式各样的古树,它们经过风吹雨打和严寒酷暑,成为桂北漓江两岸生活、风俗、文化和历史的见证物。我画的不是漓江所见到的某种树的品种和外形,而是呈现漓江两岸古树的总体精神和气质。”阳光说。在谈到表现古树时,阳光以纯水墨、不着色,满纸老干嫩枝、藤蔓缠绕来表现桂林植被迥然不同于南宁等地热带植物的“老气”和“曲折”。创作中,他将干湿浓淡自由挥写,尔后用墨点苔痕,用水冲撞,勾写与泼染结合,透出“笔晕墨章”的华滋——以古树为代表,进一步呈现出山非山、树非树、石非石、花非花的物象表达,构成了具有现代性的语言图式。阳光通过《古树系列》,营造出漓江山水画的一种全新意境和表现方式。

  应当说,《古树系列》是一个浩大的艺术工程,标志着阳光对传统的承接与转化,和对自我艺术的改造和再造。如同《古树系列》一样,《漓江山水系列》《奇石系列》《花非花系列》等阳光新近创作,都是通过对局部的放大来研究笔墨语言的——他以小见大,从桂林本土的自然资源入手,来探讨笔墨的个性化,将原来描绘桂林山水的自然风光形态,转变为对笔墨语言内涵与趣味的探索。

  唐人李贺在《高轩过》诗中有“笔补造化天无功”之句,阳光经过这二三十年的探索,终于找寻到自己得心应手又能使欣赏者乐于接受的审美形式表现,这是阳光沿着“笔补造化天无功”的创作道路,尝试用自己的勇气“打出来”的实践。而时机正好,当下也是中国山水画需要看到如此突破的时候。

    (作者系桂林画院院长) 
(编辑:王垚)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