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视野>国学美学

如镜取影 妙得神形

时间:2022年01月07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吴为山
0
如镜取影 妙得神形

——写在中国美术馆、南京博物院藏明清肖像作品展举办之际


新时代,中国美术馆的展览深受人民群众欢迎。

  肖像,是个体的相貌;是历史的印记;是时代的图像;是文化的痕迹;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面镜子。

  古往今来,无问西东,肖像画都以直观而鲜明的思想性、社会性和时代性映涵着艺术之于人性表达的独特、深刻和绝妙。

  中国传统肖像画素以“助人伦,成教化”为主体功能。所谓“千古寂寥,披图可鉴”,于公者,礼祀表彰;于私者,家祭供养。从庙堂壁画到立轴手卷,丹青妙手们将古圣先贤、帝王名臣、家族尊长、高僧文士以及各类供养人的形象绘制其上,演化出独特的中国肖像画范式体系。


中国美术馆、南京博物院藏明清肖像作品展海报

  两晋之际,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传神写照”,数千年间被肖像创作者奉为圭臬。宋元时期,文人画大兴。随着宇宙意识和笔墨情趣的高标,“以逼肖为极则”的肖像写真逐渐成为匠人专擅技艺。及至明清,肖像画在人物画科日益式微的背景下异军突起,无论实践创作抑或理论总结,皆呈丰富活跃之态势,先后出现“江南法”“墨骨法”“白描法”“海西法”以及融西方写实技巧与中国写意笔墨于一体等诸多画法。内廷里、市井间、祠堂中,皇亲贵胄、百姓平民、文人雅士,肖像画尽得青睐,雅俗共赏。

  传统肖像画于明清两代达到高峰自有缘由。时间上,千年传承此时已臻成熟,在人物品藻、画赞、相术乃至民间口诀的影响下,肖像画创作的认知思路、观察方法、表现技艺皆呈定式。空间上,画家获得了迥异于本土图像体系之外的视觉经验,中西创作理念之间开始融通,遂催生出不同以往的整体风格样貌。值得一提的是,明清肖像画中体现的中西互鉴,是一个立足本土审美的吸收接纳过程。画家在文化态度上所持的从容与宽容、自觉与自信,让此过程“化西”而不“西化”,成为一次基于主动性文化选择的审美嬗变。


中国美术馆、南京博物院藏明清肖像作品展现场

  “走入不同文明,发现别人的优长,启发自己的思维”,是激发创新活力最直接的方法。对今天中国美术的创作与发展而言,明清肖像画“混同出新”的成功经验依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这,也正是中国美术馆和南京博物院共同策划主办“如镜取影妙得神形——中国美术馆、南京博物院藏明清肖像作品展”的初心所在。

  传神求肖,灵变之道。我相信,广大观众从这些神采各异、圆融活脱的肖像作品中,定能收获裨益。

  (吴为山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

作品组图 

影像(绢本设色) 明代

佚名 中国美术馆藏


影像(绢本设色) 明代

佚名 中国美术馆藏


赵德昌夫妇像(纸本设色) 清代

任伯年 中国美术馆藏


吴仲英先生像(纸本设色) 清代

任伯年 中国美术馆藏


男影像(绢本设色) 明代

陈一潢 中国美术馆藏


为任阜长写真(纸本设色) 清代

任伯年 中国美术馆藏


徐渭肖像图册页(纸本设色) 明代

佚名 南京博物院藏


李太僕肖像图册页(纸本设色) 明代

佚名 南京博物院藏


沈度乐琴书处图肖像轴(绢本设色) 明代

佚名 南京博物院藏


范仲淹画像(纸本设色) 明代

佚名 南京博物院藏


紫柏真可像轴(纸本设色) 明代

钱復 南京博物院藏


魏仲雪像卷(纸本设色) 明代

罗虚白 南京博物院藏

(编辑:贾岩)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