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视野>国学美学

戏曲现代戏创作中的“本”与“新”

时间:2019年10月28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郭维平
0

戏曲现代戏创作中的“本”与“新”

——谈大型现代滇剧《回家》的创作

滇剧《回家》剧照

  40年悠悠岁月,彰显亲情弥足珍贵;40年潮起潮落,见证初心矢志不渝!40年风雨历程,残障孤儿福生与一个温馨的家庭结缘,从此与这个家一起经历了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前行的路上,福生、天睿各有不同的人生目标和选择。但无论走多远,他们最终回归了永远为他们留着一扇门的家。

  2019年秋,云南省滇剧院大型现实主义题材滇剧《回家》刚刚完成了它的第三次“首演”,跌宕起伏的剧情、感人至深的演绎,收获了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我认为,在一座城市中,剧院造就了都市独特的文化景观,是辨别、认知城市的重要文化元素。剧院作为重要的公共文化场所,除了担当地标式的文化景观,还扮演着塑造城市文化形象、改写市民文化的角色。另外,戏曲现代戏自命名之日起,便承担着双重历史重任:一是表现现代生活,二是创造现代戏曲样式。既然“回家”既是责任,又为使命,那么,我院创作团队自当义不容辞,欣然领命。

  戏曲院团独有的风格是什么?我认为,就是锣鼓一响,大幕一拉开就区别于其他演出的艺术气质和被广大观众所认同的舞台风貌。然而,这个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剧目建设、尤其是现代戏曲建设紧密相连。

  浅析现代戏的发展,我总结了些许答案。戏曲为本,内容为新,守本而创新,就是把时代的语言,融进传统的程式,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富有时代性的编配,呈现出一种属于新时代的审美追求、一种从身到心的朴实和真诚,使其焕发出耀眼的光芒。例如开场的相亲片段,舞台之中并未让两位主演正面交集,而是由“舅妈”牵线引话,主演则是靠“背躬”唱段流露情感,你一句我一句,台上简单的对话,台下呈现给观众的却是复杂的情感交织。又如,剧末天睿从废墟中救福生的场景中,唱段配合演员戏曲程式化中的“翻身”“跪搓”“卧鱼”等一系列的戏曲无实物表演,短短几分钟,便把剧中场景、人物、心情交代得淋漓尽致。更有剧中搬家电的场景,运用了“搓步”“叉步”“蹲步”等,不胜枚举。《回家》大量运用的是戏曲程式化最常用的表现手法,把现代戏舞台的创造立于戏曲本体。当然,心象外化未见得够新颖,但确实起到了丰富戏曲表演剧场空间的作用。从立象到造境,都是戏曲艺术服务剧情和人物的主要手段。现代戏的守本就是追求如何十分得体地把程式化与真实性结合起来,与观众达成新的默契。通过程式动作创造,最终形成总体艺术风貌,做到美中求真、虚中化实,通过程式化移动变化布局,区隔不同的时空,做到耐人寻味。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创新,是艺术文化得以延续的必经之路。何为新?既是现代戏,那么故事必然要求立足当下,以重要的时间节点为主要创作依据,演绎一群具有时代特色的人群,这点毋庸置疑。那么单凭新题材、新故事就是创新吗?不尽然。创新,不单局限于题材,更多的为内容与表现。戏曲离不开唱念做打,创新也离不开,现代戏曲终究是戏曲,创新是形式的创新,需建立在唱念做打的基础之上。所以,个人认为,戏曲说创新,不是一味摒弃和添加,而是一种创造性的排列组合之法。这就如同音乐创作,我们并不会凭空创造音符,而是要想办法如何把音符创造性地排列起来,形成新的旋律。戏曲也是如此,成套的戏曲元素摆在我们面前,打散后再合理地组合摆布,再把新的理念融入在传统的技艺中,使其完美结合,最终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再以《回家》为例,剧中一段反映下岗工人豪气旺的片段,融入了一段堂鼓表演,以一段浑厚的鼓声,表现了新时代建设者们坚忍不拔的意志。当然,堂鼓本身不代表创新,老戏《骂曹》《击鼓战金山》等均有使用,这里我想说的是创造性的摆布。《回家》的创作团队并没有成套地搬运,而是攫其一点,把其艺术化融合在剧中。剧场内,鼓声擂擂,堂鼓不再是兵将沙场的代表,而是一种人心的鼓舞,既没摆脱人们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制约,同时也没置审美主体、审美意识于不顾而随心所欲,而是“打”出了人物,也“打”出了情节,主题也随着振奋的节奏,得到了观众的认可。更值得一提的是,为表现滇剧的特色,主创人员力排众议,在此基础上还融入滇剧锣鼓的打击乐律,采用滇剧“三叠鼓”,创造性地接入和替换了后半段京剧锣鼓“水底鱼”中的调式。此“双本”合璧,表现的却是全新的旋律,它们伴着耳熟能详的旋律在剧情的最重要时间点飘进了观众的耳中,时而激昂,时而婉转,舒心中又勾起情怀,一次次地打动了观众,获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也把云南省滇剧院现代戏的创新诉求传递到了观众的心里。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新”是传统文化艺术的永恒主题,我们需要让传统文化艺术以更新的形式展现在大众面前,不断造就文化艺术的新辉煌。剧院也针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两创”方针进行了深入讨论,以期能够对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创新提供一定的借鉴。《回家》历经几次修改,剧目正逐步走向精致,但进一步打磨提升的空间依然不少,我们一直在努力。

  (作者系云南省滇剧院党总支书记、院长)

(编辑:贾岩)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