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视野>国学美学

胡德平:​“小康”与“大同”

时间:2018年05月30日 来源:《中国文化研究》 作者:胡德平
0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专题笔谈

  “小康”与“大同”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这是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上做的重要报告。报告将作为党的一份历史文献,有待全党、全民去认真实践。

  我国自2000年就实现国民经济翻两番的任务,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解决了绝大多数人的温饱问题,但仍有近亿的绝对贫困人口。在衣食住行用方面,人们有了原先绝不敢想的财产性收入,但贫富差距却大大加剧了。13多亿人口的大国,每年可以解决上千万人口的就业难题,但又引出了问题颇多的农民工问题。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迅猛发展,第一产业却呈现出停滞不前之势,我国粮食产量年年丰收,但农产品价格,却普遍高于国际价格。我国农村早已开始了新农村建设,但多数省份的农村不经意间却留下了老年人、妇女和留守儿童驻守的窘况。更重要的是市场经济激活了全社会的活力,但社会保障问题却无法完全使用市场手段去解决。

  小康社会基本建成,但上述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既有“小康”,就应有“大同”,“小康”出现的问题,是否应用“大同”的方法去解决?一方面我国四个现代化程度固然还应不断提高。一方面又应看到了社会中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这一组巨大短板。习近平同志在报告中说:“坚持在发展中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请翻一下中国古籍中的《礼记·礼运篇》,说的“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连适龄男女的婚姻都说到了。这组短板需要共享经济去弥补。

  我认为在学习习近平同志报告中,有更多一些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知识记忆,总是一件好事,总会有多一些中华血脉的亲切感。但要注意儒家说的“大同”社会,实际上是指尧舜禹以前的所谓黄金时代,也就是我们说的原始氏族社会。可贵的一点是儒家在设计理想的社会政治制度时,把人们的伦理关系做了充分的人性和博爱的考虑。有人讲经济学是不讲道德的,就是经济人的经济学。亚当·斯密不这么看,我国古代的经济学人也不是这么看的。《礼记》成书于西汉,是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结果。这个社会美好的设想,如今世界上很多国家已经这样做到了,有的国家的福利可能还做过了。中国的大同思想总是反映了中国文化的远古智慧,人类人性、人权的追求。这种宝贵的思想遗产,历史文化的基因传承,对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对我们构筑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应该起到一种不断砥砺前行的力量,都应成为人类互相通话的共同话语。应该说中国文化的大同思想一直没有中断,思想进步的人们一直受其影响。借此远古的微光去追寻未来的曙光。生活在十八世纪的曹雪芹就是这样的一个伟大的文学艺术家。他在著书《红楼梦》的后期,还在写另外一本书。书名《废艺斋集稿》,其著书的目的,就是“因思古之世,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也。”“于是援笔述此《南鹞北鸢考工志》”,“将以为今之有废疾而无告者,谋其有自养之道也。”习主席在法国访问时,接见翻译《红楼梦》的李冶华先生,访美时给林肯中学赠送《红楼梦》,都为我们学习、研究、宣扬中国优秀的古代文化做了榜样。在党的十九大后,我国的文化工作者,社会科学的工作者应该更好地学习习近平同志的讲话。

  ——载于《中国文化研究》2017年冬之卷。

  作者简介:胡德平(1942—),男,湖南浏阳人,曾任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十届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第一副主席、党组书记。曾任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曹雪芹学会会长。

 

 

  

(编辑:张利国)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