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视野>公共文化·公益

细说从“脱贫”到“扶贫”的层层涟漪

时间:2021年02月24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钱念孙
0

  细说从“脱贫”到“扶贫”的层层涟漪

  ——读王国平报告文学《一片叶子的重量》

  王国平的长篇报告文学《一片叶子的重量》,正如其副标题“脱贫攻坚的‘黄杜行动’”所示,是一部扎根泥土、紧贴现实,真实讲述一个村庄脱贫攻坚感人故事的作品。

  近年来,我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把消除绝对贫困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强力推进,脱贫攻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伴随贫困地区面貌发生沧桑之变,各类反映脱贫攻坚题材的文艺作品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作为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项目,《一片叶子的重量》与众多同类题材作品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生动刻画一个村庄自身脱贫致富的奋斗经历和丰硕成果,还细腻展现该村党员干部在新时期减贫行动的感召下,主动以产业扶贫的方式跨省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致富的动人事迹和良好反响。这个先自己“脱贫”,再竭力参与“扶贫”,在中华大地脱贫攻坚热潮中,激扬先富帮后富、共同奔小康层层涟漪的村庄,就是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一个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关注和赞许的小村庄。

  《一片叶子的重量》书写脱贫攻坚的“黄杜行动”,依时间顺序主要分两大板块。一是黄杜村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中,不断摸索摆脱贫困的路径,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屡败屡战,终于立足本地实际,找到安吉白茶这个适合自己发展的产业,并以精益求精、不断开拓的精神把产业做大做强。2003年4月9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黄杜村考察,充分肯定安吉白茶是富民产业、绿色产业,称赞当地“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二是过上富裕生活的黄杜农民党员代表,以为国担当、为民分忧当仁不让的情怀,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他们为脱贫攻坚贡献力量,捐赠1500万株茶苗助力贫困地区产业脱贫的打算,承诺包苗包种包销,结对子帮扶贫困村和贫困户,不脱贫不放手。他们的想法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充分肯定。在国务院扶贫办及有关部门的联络下,确定湖南省古丈县、四川省青川县、贵州省普安县和沿河县三省四县的34个贫困村为接受捐助的对象。从此,在浙江安吉黄杜村与远隔千里的这些贫困村之间,一辆辆满载优质茶苗的大货车疾驶奔走、一批批热心济困的黄杜人争相上门指导种植,受捐地代表也来到安吉,实地了解白茶的脾性和脱贫致富的黄杜故事,大家携手谱写新时代共创美好生活的新篇章。

  作为一部报告文学作品,《一片叶子的重量》对“黄杜行动”的描写,并非满足于详细罗列事实、清晰报道过程,而是注重挖掘黄杜行动背后的成因,注重揭示、表现黄杜人的炽热情怀和拼搏精神。躲在浙江西北群山旮旯里的小村庄黄杜,上苍只赐予它“七山一水两分田”的生存环境。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时代车轮的滚滚向前,在黄杜人心中摩擦出发家致富的飞溅火花。他们在“两分田”里精耕细作,在种板栗、种杨梅、种菊花上反复捣腾,在外出打工、凑钱买车跑运输上四处颠簸,如此种种努力虽能增加收入,却远未发家致富。他们当然摆弄过茶叶,可土茶叶产量上不去,质量跟不上,销路打不开,只能自产自销(喝)。然而,黄杜人“不认命、不服输”,他们“耐着性子,想着法子”,终于在散落山野的古茶树中找到优良品种,终于用“无性繁殖”的方法培植出大批茶苗,硬是打造出“安吉白茶”的品牌,并畅销大江南北。作者浓墨重彩描绘黄杜人兴业不倦、埋头苦干的业绩和精神,以及精致、唯美、懂人情、守秩序的价值观念,从一个侧面写出了中国农村从贫困到富裕、从传统到现代的深刻变化,给人以激励和启迪。

  作品聚焦黄杜人从“脱贫”到“扶贫”的过程,塑造了“乡村政治家”盛阿林、“茶叶妈妈”叶海珍、“美丽代表”宋昌美、“乡土能人”盛阿伟等一系列感人的艺术形象。作者深知,报告文学的感染力来自鲜活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细节描写,因而在叙述“黄杜行动”主线和主旨时,以大量真实生动的细节构筑人物性格并推动故事发展。作为黄杜村党总支书记的盛阿伟,为了“远嫁”的茶苗种得活、长得好,多次率队千里迢迢辗转奔赴受捐方培训指导。2020年3月,正值捐助茶苗初产新茶,不期而至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出行困难重重,盛阿伟不顾单程2000公里的遥远路途,租车带上热水瓶、方便面便赶往贵州省普安县,路上热水喝完了,高速服务区也关门,只能干嚼方便面充饥。正是通过许多这类毛茸茸、真切切,细小琐碎却又感人至深的典型细节刻画,不仅写出“黄杜行动”对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独特意义,更凸显了黄杜人执着济困、乐于奉献的家国情怀和古道热肠。

  《一片叶子的重量》还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史料价值。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大国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壮举,也是对人类减贫事业的巨大贡献。这部作品以绽放异彩的“黄杜行动”为范本,详细记录一个村庄及其背后的一个地区,从自己脱贫到在更大范围内助人脱贫的生动故事,以一朵浪花折射脱贫攻坚大潮的波澜壮阔和推动乡村振兴的丰功伟绩,具有为时代立言、为历史存照的意义。为写好“黄杜行动”,作者深入黄杜人的生产和生活,在黄杜村吃百家饭、聊百家事,又沉潜茶道典籍、爬梳乡邦文献、搜览当代著述,对底蕴深厚的茶文化,尤其是安吉白茶的由来和特性、土壤和气候条件、采摘与制作技艺,以及安吉的民俗风情等,都下足功夫,了然于胸,并在叙述黄杜故事中恰到好处地娓娓道来,使这部主题创作不仅以骄人成就和昂扬精神给人思想的激励,还以扎实学问和丰盈知识给人悦心明智的乐趣。

  当然,包括报告文学在内的各类文学作品,一切精美构思、精巧结构、精妙细节和精彩故事等,都必须依赖和仰仗语言的根基而昂首挺胸,神采奕奕。作者的语言简洁明快,凝练有力,又随物赋形,表达贴切;叙说节奏如碎步快板,意蕴密集,又层层递进,酣畅清晰。他远离大话、套话或生涩坚硬的学术腔,如快人快语唠家常般侃侃而谈,让人易于入心入脑,表现出驾驭语言的高超本领和娴熟技巧。值得一提的是,该书第二章的主要内容曾以《一芽一叶总关情》为题,在《人民文学》刊发,其“卷首语”写道:“这部作品写活了一片叶子与一方百姓的新时代风采,人、事、物、理都那么滋味十足,有生活密度、有故事浓度、有时代高度、有情感温度,将爽利恰切的语句,匹配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让此文又拥有了一种值得肯定的写作态度。”这段评语颇为出彩,我愿借此作为这篇小文的压台。

(编辑:张宝瑞)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