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视野>公共文化·公益

使长城保护真正成为全民自觉的行动

时间:2019年03月04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张 璐
0

  使长城保护真正成为全民自觉的行动

  ——专访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吉平

  “虽然各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长城保护宣传活动,但对于长城的深度宣传还有所欠缺,许多人知道万里长城,却不了解自己身边的长城。”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吉平向记者介绍,内蒙古拥有中国最多、种类最全、内容最丰富的长城古迹,包括战国、秦、汉、隋、金、明等各个时期修筑或使用的长城及其附属设施,总长度为7570公里,分布于76个县、旗、市,但并不是每一个生活在内蒙古的人都能够了解这些。

  作为一名资深的文物工作者,多年来吉平一直关心关注着长城的生命轨迹。据吉平介绍,20多年前,他所在的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筹划全区长城和古城址调查工作,后来由于人力物力资源的匮乏,这个工作暂停了。一直到2005年以后,国家文物局倡导了一次全国长城资源普查,吉平所在的考古所才成立了长城考察队,吉平说,经过考察队十多年的工作,目前算把自治区长城的“家底”摸清楚了,但是自治区内的长城保护现状、维修情况等,仍然堪忧。

  两年前,吉平从考古所调到了内蒙古文物保护中心工作,业务里很大一部分涉及到长城保护维修,后来自治区成立了长城保护中心,吉平就将手头的工作“让”出来了,但长城保护在其心中的记挂却一直没有放下。“长城保护技术难度大,是全世界土质文物保护课题里的难题,加上咱们国家的长城分布非常复杂,有戈壁深处的,有崇山峻岭里的,还有乡镇村庄里的,彻底攻克这个难题需要全方面的努力。”在吉平看来,历经千年风吹雨打和人类行为的破坏,长城已经伤痕累累满目疮痍,其保护与修缮事业迫在眉睫。“当下,我们迫切需要共同唤起全社会的长城保护意识,使长城保护真正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

  吉平向记者回忆起去年自己的一次经历。当时他随同事到了内蒙古与山西交界处,听说那一带长城保护得非常好,“我们到了那边,看到长城在老远处,当地的接待员说不远,我们走了半个小时,对方还说不远,我们又走了半个小时才到。到了那儿后,发现景观确实非常美,但是长城周围的景观以及配套设施却不尽人意,山光秃秃的,没有树更没有草,周围由于开矿挖石形成的沟沟壑壑也极不雅观。”吉平说,当时的情景令他印象深刻,他意识到,要把长城的资源利用好,开发出来,任重道远。

  那么,该如何修复长城?吉平认为,在无法做到长城修复全覆盖的情况下,需要周密的计划和科学的方法,要分阶段、有步骤,逐步加大修复广度和深度,在《长城保护总体规划》的布局下,全面清理排查,针对重点地段的险情隐患,采取“重点修复”与“全线保护”相结合,在坚持“修旧如旧”的前提下抢险加固,严格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和最小干预的原则,把干预度限制在保证长城原貌安全的程度上,妥善保护长城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古朴的历史风貌,最大限度保存长城的真实历史信息。

  在保护的同时又如何合理地开发长城资源?吉平也有自己的看法,他借鉴了八达岭长城景区管理制度和规划,认为开发长城资源应当结合当地旅游开发实际情况,对符合旅游开发条件的长城点段进行整体规划、整合利用。“比如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境内的明长城,铺砌整齐,非常坚固,与北京八达岭、慕田峪以及河北山海关长城外观形貌相比较也毫不逊色,如果能够辅以丰富的当地民俗风光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其潜在的经济价值是巨大的。”吉平说,当地的相关部门也正在积极筹划围绕长城沿线,打造长城文化旅游品牌,以长城为纽带,整合沿线景区景点、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积极将地区生态游、特色餐饮服务等资源优势,转化为持久的经济发展新动能,助力脱贫攻坚。

(编辑:郝红霞)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