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产业>产业研究

互联网让纪录片充满可能性

时间:2019年01月09日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林 沛
0

纪录片《我们身边的40个细节》海报

纪录片《扶贫1+1》海报

  高质量的文化供给,尤其是健康优质的网络文艺作品,近年来不断增强着人们的文化获得感与生活幸福感。近日,在线视频如何做好“时代记录者”——纪录片主题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以视频网站为主体平台的网络视听作品如何展示获得感、体现进行时?如何将多元化、精品化、新语态内容通过立体化传播渠道进行扩散,不断通过强大的制播实力,推高年轻用户对国家战略的理性认知、对历史变革的感性共鸣?

  小细节、小人物的宏大故事

  《我们身边的40个细节》是从生活细节切入,以小见大地勾勒出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辉煌历程。据总导演胡群峰介绍,团队在策划阶段对大历史、编年体等叙事方式反复研讨,最终回到“细节”两个字,“就是因为发现细节特别能‘展示’每一个人”。

  企鹅影视纪录片工作室总经理朱乐贤也指出,该片在影像史学的框架下,更是生活史和民生史。“我们觉得中国的巨变不仅是来自于大政方针、山川巨变,也来自于我们身边的一些小小的变化,这是策划这部片子的起点。”

  在《掌中有FUN》一集中,铁皮玩具收藏家、水墨科幻画家及二次元手办原型师,三种“冷门”职业的日常趣味满满;《中国作家梦》一集中,人们的文学审美从莫言、格非到蒋方舟,再到唐家三少代表的网文作家……《我们身边的40个细节》以最贴近生活的农产品、交通工具、时装、婚恋、玩具、宠物等日常细节,展示着改革开放以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扶贫1+1》以对脱贫带头人的聚焦,将扶贫同国家的命运连到了一起。“正能量不一定非要宏大视角。”《文艺报》艺术评论部副主任、副编审徐健认为,《我们身边的40个细节》和《扶贫1+1》这两部作品从细节入手,找到了正能量的新型表达方式。“它们把这40年以来的数据、成就、政策等进行了微观化处理。把正能量融入到细节的情感中,是两部作品比较明显的特色。”同样是震撼人心,他认为这两部作品是有温度的、质朴的、平凡的。

  互联网纪录片如何打造精品

  从《我在故宫修文物》到《了不起的匠人》,从《人生一串》到《风味人间》,近年来,“网红”纪录片的范围越发壮大。通过网络视听的形态,通过网络文艺的方法,纪录片与互联网逐渐形成强关联模式,在互联网上看纪录片在年轻人中渐成潮流。

  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副会长罗建辉认为,我国网络视听的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扩大,网络内容的精品化一定要跟互联网特色相结合,除了注重形式和渠道创新,还要发挥引导作用。

  语态与形态的转化是颇为必要的。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影视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司若看来,近几年,互联网媒体环境下的纪录片产生了很多创新性发展,无论从篇幅、节奏还是视听语言等,都与传统媒体时代的纪录片有着非常大的差异。

  毋庸置疑,精品化是视听节目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方向。“这跟传统电视节目的发展方向也是一样的。”在5G即将上市的当口,罗建辉认为,首先要探索的就是“短视频传播跟大作品怎么结合”。

  实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三合一

  事实上,互联网纪录片已经以特有的“小而亲”,与传统纪录片作品形成了内容组织、主题表达等多方面的差异化。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世界传媒中心秘书长冷凇认为,《扶贫1+1》走出了一条“励志先行、思考先行、方式方法先行”的路子,“让人看了以后觉得很兴奋,觉得扶贫这件事很有希望”。

  谈及《扶贫1+1》的策划过程,腾讯视频短视频内容中心负责人余文静指出,制作团队是在电视纪录片创作方面颇有经验的团队,但大家果断摒弃了40分钟的“电视台播出节奏”,希望“能够在10分钟至20分钟内把这个故事讲完”,这也是迎合了互联网平台特质、关注互联网用户体验的一种调整。

(编辑:王少杰)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