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行风>小荷才露尖尖角

杭州西湖区23所学校都有非遗课程了

时间:2018年12月29日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
0

  浙江在线12月29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胡昊 通讯员 庞清华)自12月12日杭州要在主城区所有小学实现“非遗进校园”全覆盖后,12月27日上午,“传向未来——非遗进校园”2018首届西湖非遗论坛在西湖区文体中心举行,论坛上公布了首批23所学校,作为“非遗进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这意味着,这23所学校都将开设固定的非遗传承课程。

  论坛由杭州市西湖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杭州市西湖区教育局主办,杭州市西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接下来,杭州市主城区“非遗进校园”活动将进一步深化,首先,非遗传承人会对在校教师进行非遗知识和技艺的培训,并在校开展非遗特色课程,把体验活动转变成常态化的教学工作,让教师把非遗技能传授给学生,推进“非遗进校园”成为日常教学工作之一,实现“非遗进校园”在小学阶段的全覆盖。

  “‘非遗进校园’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师资缺乏、无教材和未纳入课程等问题。”浙江省非遗保护专家陈顺水表示,以前的“非遗进校园”更多是一种宣传,并没有完成由文化传承到知识普及到技能培训再到学术传播的转变。而在确定把这些中小学校作为非遗传承教学基地后,非遗这种文化传承将完成学术上的传播和发展。

  这次公布的“非遗进校园”的学校,其实在非遗传承过程中,都有相当深厚的积累,比如行知二小,此次确定了杭州雕版印刷技艺、九曲红梅红茶制作技艺、细木制作技艺、杭州根雕、西溪小花篮、西子女红技艺等6项非遗技艺传承教学项目,而在之前,学校已经开设的“非遗进校园”的课程就包括了杭州刺绣、西溪小花篮、雕版印刷、精工制作、细木制作、土布纺织、西子女红、纺纱织带、植物染布、越窑烧制、正式烹饪、中式糕点、九曲红梅茶艺等十余项。

  学校老师告诉记者,非遗传承课程是学校对学生们进行生活力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主要是考虑到孩子对于非遗课程的兴趣,要从单一的填输式学习转向构建学习共同体为主要目标,把非遗课程、教师、学习者、环境和多元化信息作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重构应对非遗传承课程群的学习新型态,实现学习即生长。

  在非遗传承课程确定后,将促成学校课程评价改革,建立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全面发展、重在过程表现、促进有效学习的学生综合评价机制。而对于老师们来说,要发挥评价对学生发展的正确导向作用,促进育人方式和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全面提高小学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持续发展。

  雕版印刷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黄小建把自己摸索出来的一套青少年喜闻乐见的体验形式进行了分享。近年来,黄小建和他的团队为了将木版印刷这种从业屈指可数的非遗项目推向大众视野,在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记学分的雕版印刷课程,只要实现了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的学习,学生们就能得到相应的学分。“前者让学生了解雕版印刷,后者提高他们实际操作能力。”黄小建告诉记者。

  论坛上,西湖区文广新局与西湖区教育局、非遗传承人陈岩云与杭州市行知第二小学、西湖区非遗保护中心与微拍堂就文教融合、传承基地建设、非遗宣传推广等方面达成战略合作意向,将共同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发展。

  现场,越窑青瓷烧制技艺、杭州雕版印刷技艺、西溪小花篮编织技艺、九曲红梅红茶制作技艺、全形拓技艺、细木制作技艺等十余个非遗项目进行了活态展示,让与会代表近距离感受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编辑:苏锐)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