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各地文联

【江苏文联】办展回顾近600年苏州美术发展史

时间:2017年11月22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马鸿增
0

 

沧州趣图卷(局部) 沈 周 

 

猗兰室图卷 文徵明 


洛阳春色图卷 陈 淳 

  由中国美术馆、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联、苏州市政府主办,江苏省美协、中共苏州市委宣传部、苏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苏州市文联承办的“回眸600年——从明四家到当代吴门”绘画特展,将于12月1日至12月10日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展出。

  这次展览共展出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等作品164幅。分为三部分:一是古代作品,共29组件,71幅,从故宫博物院借展,主要有“明四家”及吴门后学,董其昌及“四王”等文人画史主流代表人物的经典作品;二是近现代作品,共18幅作品,主要体现苏州在近代绘画史转型方面具有开拓性与探索性的代表人物,诸如吴湖帆、颜文樑等人的精品,分别从中国美术馆、江苏省国画院、苏州古吴轩出版社、苏州国画院和私人收藏借展;三是当代作品共75幅,历届全国美展获奖和入选作品的原作35幅,经过专家评审后入展作品40幅。

  本次展览中,中国美术馆的1号厅将展示古代经典作品,在1号厅后面的半圆长廊将展陈600年苏州美术大事记、年表并配以图片,其中展示近现代苏州籍绘画大师的精品,以作品和文字、图片形式较为完整地呈现了600年的苏州绘画史,8号厅和9号厅将展出当代吴门绘画优秀作品。整个展览展陈方式上还增添了不少苏州元素。

  此次展览将第一次系统回顾近600年苏州美术发展历史;第一次将明清等经典作品与当代优秀作品在国家级平台上同时展示;第一次举多方之力共同在京举办的绘画展览。

  苏州自古以来就是一座充满文化气息的城市,这片土地润养了无数文化名人。以沈周、唐寅、文徵明、仇英“明四家”为代表的吴门画派就是中国美术史上规模、成就、影响深远的绘画流派之一,这座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艺术高峰,奠定了苏州作为东方文化重镇的历史地位。

  当代吴门画派的艺术传统在苏州这片文艺沃土上仍然焕发出勃勃生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美术家们在全国美展等重大美术展览上,收获了众多国家级美术大奖,苏州美术界进入了人才辈出、佳作如潮、诸画种齐头并进、创作空前繁荣的大美术时代。

  举办此次绘画特展,就是为了进一步发掘学习吴门画派艺术宝藏,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检阅当代苏州美术创作成果,更是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要求。

吴韵绵绵——从明四家到当代吴门绘画


宋贤咏梅图(国画) 马伯乐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国画) 孙君良


霜叶红于二月花(国画) 张继馨


山山皆黛(国画) 吴 木


丝绸春秋(版画) 张天星


夏宫花园的深秋(国画) 刘懋善


沸腾的船厂(油画) 刘玉龙 王 璐


阳光下(粉画) 徐海鸥


六月(版画) 蔡萌萌

  苏州,两千五百多岁的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常见大手笔的文化作为。此次策划的“回眸600年——从明四家到当代吴门”绘画特展,有着穿越时空的历史跨度,将传统文人画高峰期的“明四家”、吴门画派及其衍生态,与20世纪以来的现当代吴门绘画,并置陈列,比较研究,总结提升,意味深长,令人耳目一新。

  吴文化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流脉之一,而苏州,则是吴文化的中心地带。早在中国画史第一高峰的六朝时期,继顾恺之之后,吴地就产生了“密体”的陆探微和“疏体”的张僧繇两位人物画大家,陆氏创造的“秀骨清像”影响深远。盛唐水墨山水画兴起,初创期的代表,北有王维,南有吴人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句千古名言,就出自张璪之口。

  15、16世纪的东西方文明,几乎同时进入历史发展的重大节点,这是一个需要巨人并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在西方,时当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以佛罗伦萨为中心,诞生了“三杰”——达·芬奇(1452-1519)、米开朗琪罗(1475-1564)、拉斐尔(1483-1520),他们在绘画、雕塑、建筑甚至科学上近于全面发展;在中国,时当明代中期,中国文人绘画进入高峰期,以苏州为中心,诞生了“明四家”——沈周(1427-1509)、文徵明(1470-1559)、唐寅(1470-1524)、仇英(约1502-约1552),他们通晓古典经史、诗文书画,兼精山水、花鸟、人物。这种东西方文化史上的“巧合”值得探究。

  晚清至民国,绘画中心转到上海,苏州画坛相对弱势,但仍然保持活力。一方面,延续文人画传统的美术社团如怡园画集、桃坞画社、娑罗画社等兴起;另一方面,受西方美术影响,油画、粉画、水彩画等也逐渐生根开花。特别是1922年,颜文樑、胡粹中、朱士杰紧随时代新风,创建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后又成立美术馆,举办画赛会,培养了大批美术人才。颜文樑与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等一道,共同开辟了中国近现代西画教育和创作之路。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州绘画在新的时代环境下,以自身的条件为依托,波澜起伏,变革演进。继1957年南京创建江苏省国画院之后,1960年苏州成立了张辛稼为馆长的苏州国画馆(后改为国画院)。在传统笔墨反映现实生活的新国画建设中,苏州画家余彤甫、张晋、费新我、张辛稼、吴木、许十明等脱颖而出。

  经过“文革”浩劫,改革开放给苏州画坛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画、油画、版画、粉画等各画种创作日趋繁荣而多元,老一辈焕发青春,中青年崭出新俊。张继馨、孙君良、周矩敏、徐恵泉等为代表的中国画创作,典雅的传统艺术文脉与鲜活的现代审美趣向相融,开拓出当代吴门花鸟、山水、人物的笔墨新境。水印版画跃为强项,江南水乡的韵味与文蕴,通过精致的刀法与印痕,表现得淋漓尽致,2000年苏州有7位版画家获得中国优秀版画家鲁迅奖。更有兼精中西绘画从苏州走向全国的大家,如颜文樑、吴作人、朱屺瞻、庞薰琹、宋文治,纷纷返乡建立艺术馆,见证着现代吴门绘画的辉绩。

  新世纪以来,苏州绘画在全国及省级美展中屡获殊荣,成绩斐然,显露出独特的地域风采。由市政府与中国美协合办的全国性画展、全国性美术理论圆桌会议,更将苏州美术发展融入全国美术发展的大格局之中。2009年第十一届全国美展苏州有42件入选,2014年第十二届全国美展有34件入选,走在全国地级市前列。在“中国百家金陵画展”中,苏州已获9枚金牌。这些作品往往具有开阔的审美视野和现代的思维观念,立足于苏州的自然资源和文脉资源,参以西方的艺术形式,挖掘时代新意,打开思路,跨界融合,锤炼个性化的艺术语式,总体上却又不失雅致精美,婉约空灵。

  吴韵绵绵六百载,只因源流活水来。吴门绘画变迁演化,始终闪耀着某些恒久的文化气质。明清以来,追求艺术品位,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已成为苏州人的精神状态和生活习性。曲径通幽的苏州园林,小桥流水的居住环境,精美典雅的家具陈设,优雅细腻的昆曲评弹……无不渗透着生活艺术化的气息。或许说,正因为懂得精神享受,苏州人乐于并善于吸纳那些能够带来新的审美享受的艺术样式,由此而呈现出宽容大度、多元共存的气象。自明代起,吴门画家就以文人业余自居,既是抒写个人情志,也可以谋生,因而从容淡定,怡己怡人。20世纪以来,吴门画家仍然保有自尊自爱的知识分子心态,他们力求既要发挥个人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追求,又要适应社会各阶层的不同需求。

  在复兴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国策引领下,坚持文化自觉,传承中拓展,开放中创新,独具风采的苏州美术之花必将开放得更加绚丽夺目!

(编辑:陈宁)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