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首页幻灯

“希望的田野——脱贫攻坚 共享小康全国摄影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

时间:2021年04月12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范雪娇
0

“希望的田野——脱贫攻坚 共享小康全国摄影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 

朝向伟大时代,以影像讴歌脱贫攻坚精神 

  大幅摄影作品中孩子们放飞的色彩斑斓的纸飞机“冲出画面”,飞向展览现场装置的金灿灿的“麦田”;832个脱贫县的竹简造型墙错落有致,宛如一座座脱贫攻坚成果的丰碑;以青山绿水与田野为背景,异地扶贫搬迁新旧对比照片为前景,透空栅栏展墙中是摄影人捕捉到的动人画面……4月9日,在象征着朝气蓬勃的绿色基调的映衬下,由中国文联、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中国摄协主办的“希望的田野——脱贫攻坚 共享小康全国摄影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

  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出席展览开幕式并宣布展览开幕。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屹,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李前光、胡孝汉,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徐永军以及中国国家博物馆党委书记、副馆长单威,中宣部文艺局副局长、一级巡视员陆红实,中国摄协主席李舸,中国摄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郑更生,和各全国文艺家协会,中国文联机关各部门、各直属单位负责人,中国摄协在京主席团成员、顾问、团体会员单位负责人、摄影家代表出席展览开幕式。开幕式由郑更生主持。

  铁凝在为展览撰写的前言中说——祖国广袤的田野在我们面前展开,繁盛斑斓,气象万千。这是创造了人间奇迹、见证着伟大光荣的田野。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这伟大光荣的胜利证明着中国人民的奋斗与创造,证明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证明着中华民族的梦想和意志。这是生机勃勃、活力盛大的田野。绝对贫困已成历史记忆,几千年所遥望的小康已成现实,从生活方式到生产方式,从日常经验到个人命运,具有无限可能性的崭新道路在田野上豁然敞开,每一个村庄、村庄里的每一户人家,都感受着新时代的温暖和激励,满怀对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向往。“希望的田野——脱贫攻坚 共享小康全国摄影展”正是参与、见证这场可歌可泣之战的艺术结晶。凝视这一切、记住这一切,这是新时代中国文艺工作者的光荣职责。在人民中间倾听大地心跳,用镜头记录时代,这是中国摄影家们的坚定信念。

  李前光在开幕式上的讲话中说,摄影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生动证明。这些珍贵的影像将在社会学、历史学和人类学的行进中弥足珍贵,随着时光的流逝越发温暖和光彩。虽然它们无声,却可以真实地讲述昨天,也可以自豪地告诉未来。我们非常幸运,成为这个时代的创造者、也是时代的亲历者,更是时代的见证者。希望的田野,我们努力了很多;希望的田野,我们期待了很久。我们将继续砥砺前行,在充满希望的田野上,不断开拓更加美好的明天。新时代呼唤着杰出的文艺家。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从平凡中发现伟大,从质朴中发现崇高,用心用情用功抒写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伟大民族的优秀作品,谱写新时代“强起来”的新篇章。

  2020年11月4日,中国文联学雷锋文艺志愿服务团的艺术家们走进湖南花垣县慰问演出。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联合各全国文艺家协会、各地文联深入全国多地,以慰问演出、文艺培训、网络赛歌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志愿服务活动 卢业勇 摄 

  本次展览恰逢脱贫攻坚全面胜利与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刻,共展出近150名摄影家的近180幅作品,均是多年来全国广大摄影人和基层一线扶贫干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及亲身参与扶贫助困具体工作中拍摄的优秀作品。展览共分为“攻坚”与“圆梦”两个部分,包含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异地搬迁扶贫、教育扶贫、文化扶贫等内容,兼顾不同民族、地域、群体的广泛性。通过新旧照片对比的方式,着重突出黄文秀、白晶莹等奋战在脱贫攻坚战线上的先进人物,以及十八洞村、闽宁镇、悬崖村等脱贫攻坚重点区域。展览彰显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

  展览形式设计力图实现多元化、多维度的视觉呈现,更好地促进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融合。展厅设计了金黄的麦田实景,脱贫攻坚口号镜面廊道、透空栏栅展墙和832个脱贫县的竹简造型墙等,既丰富了空间层次,也增强了展览的表现力。展览同时加入了动静结合的互动元素,将观众现场沉浸式体验互动与线上全媒体传播相结合,通过纪录片《出山记》、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家沟村扶贫书记张飞的视频等,生动反映各地扶贫工作内容。展览还增加了脱贫攻坚数据统计多媒体互动项目,便于观众直观了解脱贫攻坚战在收入、就业、医疗、教育、居住等方面的巨大成就。

  李舸表示,在中国文联党组领导下,中国摄协团结带领全国摄影工作者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聚焦人民,记录时代,始终与党同心同德、同向同行。摄影人不畏严寒酷暑,不惧山高路远,用色彩还原脱贫地区山乡巨变、山河锦绣的时代画卷;用镜头聚焦基层干部攻坚克难、倾力奉献的生动画面;用光影见证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追梦圆梦、憧憬未来的幸福瞬间,为民族奋进留下了炽热而厚重的记忆,在这一史诗成就中展现出了光荣的责任与担当。

  单威表示,为了真实记录这一伟大成就的奋斗历程,广大摄影工作者深入一线,全心投入,倾情抒写,用影像带给我们震撼,带给我们感动,带给我们希望。中国国家博物馆是国家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也是国家的文化客厅,长期以来一直坚持用丰富多样的展览传承历史、启迪智慧、弘扬精神、凝聚民心,也积极利用馆藏文物和展览资源,持续探索践行“文化扶贫”理念,努力为贫困地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白晶莹,“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张国田、陈路也来到了开幕式现场。他们有的是摄影展中展现的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先进典型,有的是发挥摄影特长助力乡村扶贫工作的摄影人。展览中,苏丹的摄影作品展现了内蒙古科右中旗人大常委会主任、科右中旗刺绣扶贫产业带头人白晶莹在当地的刺绣扶贫车间为绣工进行技术指导的画面。作为画面中的主角,白晶莹告诉记者:“这个展览主题明确,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全国各地通过各种方式取得的方方面面的脱贫成果,我们科右中旗脱贫攻坚的场景在这次展览中展出,也能够让社会各界关注到我们是如何摆脱贫困、获得美好生活的。”

  中国摄协理事、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艺术总监、山西省武乡县五村驻村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张国田拍摄的作品表现了驻村工作队以影像助力脱贫攻坚、挖掘文化旅游资源的场景。张国田说:“2017年3月,我被派往五村担任第一书记兼山西省委宣传部驻武乡县五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我们因地制宜,利用现有的环境,依托我20年来从事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相关工作积累的经验,对五村进行了改造和规划,在五村建成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农耕文化综合体等项目。”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副县长、上海市摄协会员陈路拍摄了大姚县铁锁乡中心小学在社会力量帮扶下,办学条件和住宿环境得到了根本改善情况。他表示:“在工作之余,我会用手中的相机,从不同角度记录拍摄诗情画意的大姚乡村自然风光,呈现少数民族群众的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作品题材涉及扶贫纪实、云南风情、援建成就,讴歌大姚县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取得的工作成效。”

用镜头记录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创举 

 

“希望的田野——脱贫攻坚 共享小康全国摄影展”展览现场 张双双 摄 

  由中国文联、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中国摄协主办的“希望的田野——脱贫攻坚 共享小康全国摄影展”4月9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展览展出不同时期近150名摄影家拍摄的近180幅作品,均是多年来全国广大摄影人和基层一线扶贫干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亲身参与扶贫助困具体工作中所拍摄的优秀作品。展览以单幅摄影作品为主,通过新旧对比,从“攻坚”“圆梦”两个部分,生动展现中国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重大成果,用有温度的作品讴歌脱贫攻坚战中的先进思想、先进事迹、先进人物,展现全国人民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以影像的力量展示和反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伟大成就。

  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出席展览开幕式并宣布展览开幕。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屹,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李前光、胡孝汉,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徐永军,国家博物馆党委书记、副馆长单威,中宣部文艺局副局长、一级巡视员陆红实,中国摄协主席李舸,中国摄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郑更生以及各全国文艺家协会,中国文联机关各部门、各直属单位负责人,和中国摄协在京主席团成员、顾问、团体会员单位负责人、摄影家代表出席展览开幕式。开幕式由郑更生主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特别邀请铁凝撰写前言,中国书协主席孙晓云为展览题名,贾平凹、梁晓声等多位作家结合展出摄影作品撰写了感言感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采取了许多具有原创性、独特性的重大举措,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终于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刻取得全面胜利。在这场波澜壮阔的伟大斗争中,广大摄影工作者深入脱贫攻坚一线,扎根人民、潜心创作,把镜头对准脱贫攻坚主战场、主力军,记录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创举,描摹当代中国发展以人为本的生动细节,展现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史诗成就。主办方表示,举办本次展览正是摄影人用影像的力量向党和国家、向这个奔涌着力与美的时代交出的一份礼赞和答卷。

  展览展出的摄影作品既囊括了被广泛关注的脱贫攻坚地区,更重视英模人物的表现,如“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湖南十八洞村;从无到有、从穷到富,通过对口扶贫协作走向全面小康的宁夏闽宁镇;整体搬迁、居住和交通条件改善、打造旅游产业的四川悬崖村等。人物表现方面,则加入了反映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白晶莹、黄文秀等先进典型的作品,还有反映传承与弘扬焦裕禄精神的作品。参展摄影师中,张国田、陈路两位刚刚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据介绍,展览项目启动之后,中国摄协第一时间成立了策展团队,召开策划协调会,确定策展思路。策展团队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等有关政策,吃透精神,提高站位。本次展览在保证艺术性的前提下,力争做到展览的丰富性,尽可能涉及到脱贫攻坚的各方面。例如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异地搬迁扶贫、教育扶贫、文化扶贫等等。也尽量兼顾不同民族、地域、群体等,充分体现广泛性,力争以小见大、以点带面,通过摄影家的镜头用艺术再现脱贫攻坚的火热生活、贫困地区的巨大变化和基层干部群众团结一心、攻坚克难的奋斗历程。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工作、文联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指示要求,展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用镜头抒写美好生活,用照片礼赞伟大时代,打造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更好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展览既反映了国家脱贫攻坚取得的伟大成果,又从影像传播的规律出发,从小处着眼,聚焦吸引人的故事情节和视觉细节,通过反映普通人的情感、命运、前后对比等折射巨大的社会变革。

  展览自启动以来,主办方通过多个平台、多种渠道进行征稿,得到了广大摄影工作者的热情支持和积极参与:一是依托中国文联、中国摄协主办“影像扶贫”工程、历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历届全国农民摄影大展等,从中挑选展览照片。二是向中国摄协各团体会员、各大报社、各大型网络新媒体平台、知名摄影家等定向征集脱贫攻坚主题作品,并且选派、邀请当地优秀摄影师专门赴习近平总书记曾考察过的贫困地区进行影像回访记录。三是从2020年1月1日至5月中旬在全国范围内公开征集脱贫攻坚优秀作品,共征集到作品3万余幅/组,组织专家评选出优秀作品向大展组委会推荐。四是联合字节跳动公益、今日头条等平台发起“脸庞见证脱贫”图片征集活动,得到了热烈的响应。在此基础上,又汇集其他征集活动中获得的图片,从中精选出部分作品,组成了温暖的面孔墙,在展览中进行呈现。

  本次展览力争做成更多民众参与的大型传播项目,不仅早早便启动传播策划,还加强了过程的互动传播。除报刊报道、画册呈现外,还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特别是移动端的传播,形成声势,扩大影响。展览还以多元化、多维度进行视觉呈现,场内增加多媒体、科技元素,静态图片与动态影像相结合,观众现场沉浸式体验互动与线上全媒体传播相结合,更好地促进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融合。

  此次展览是国家博物馆2021年重要的主题展览,为了更好地将摄影艺术与脱贫攻坚主题结合起来,双方的展览团队都从各自专业角度,从内容设计细节、形式设计的表现力等方面不断探讨,呈现给观众一个具有视觉冲击力、心灵感染力、广泛影响力的好展览。

 

展览亮点纷呈
 

展览现场 张双双 摄 

  亮点1: 

  在本次展览的参展摄影师中,有两位刚刚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获得了“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一位是中国摄协理事、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艺术总监、山西省武乡县五村驻村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张国田,他的作品反映了驻村工作队以影像助力脱贫攻坚,因地制宜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在五村建成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农耕文化综合体等项目。另一位是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副县长、上海市摄协会员陈路。他的作品记录了大姚县铁锁乡中心小学在社会力量帮扶下,办学条件和住宿环境得到了根本改善。实践证明,丰富的摄影经验也助力他们在扶贫一线,发挥专业特长,在文化扶贫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亮点2: 

  在影展中有反映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白晶莹、黄文秀等先进典型的作品,还有反映传承与弘扬焦裕禄精神的作品。白晶莹是内蒙古科右中旗人大常委会主任,科右中旗也是中国文联、中国摄协主办“影像扶贫”工程15个驻点之一,由中新社团队驻点采访拍摄,白晶莹就是驻点组重点关注和采访的对象。黄文秀牺牲在脱贫攻坚第一线时年仅30岁,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焦裕禄精神就像是一座丰碑,始终激励着广大奋战在脱贫攻坚战线上的党员干部。把焦裕禄、黄文秀、白晶莹的影像放到展览中,用有温度的作品讴歌脱贫攻坚战中的先进思想、先进事迹和先进人物。

展览现场 徐晓刚 摄 

  亮点3: 

  展览展出了被广泛关注的脱贫攻坚区域的作品,如“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十八洞村;从无到有、从穷到富,通过对口扶贫协作走向全面小康的闽宁镇;整体搬迁、居住和交通条件改善、打造旅游产业的悬崖村等。

  亮点4: 

  展览中有新旧对比的展示。以单幅摄影作品呈现,有老一辈摄影家的反映多年前农村贫困落后状态的作品,又有包括新摄影群体在内的摄影人近年拍摄的作品,通过新旧对比,直观生动地展现广大脱贫群众生活的改变,精神面貌的焕然一新。

  亮点5: 

  在展览中利用多媒体征稿、展示和传播。一进展厅,观众就能看到介绍展览和影像扶贫驻点工程等内容的开场视频。在展厅里,还可以看到摄影家、导演焦波执导的纪录片《出山记》,看到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家沟村扶贫第一书记张飞的视频展播。在展览最后部分,还有一面由笑脸组成的面孔墙。这些温暖的笑脸有中国摄协联合字节跳动公益、今日头条等平台发起“脸庞见证脱贫”图片征集活动中的图片,也有其他征集活动中获得的图片,通过静态照片与动态影像相结合,更好地讲述中国脱贫故事,提升展览的观赏性。

展览画册 

  亮点6: 

  在本次展览中,主办方邀请到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为展览撰写前言,中国书协主席孙晓云为展览题字,贾平凹、梁晓声等多位作家结合展出的摄影作品撰写了感言感想。

  亮点7: 

  主办方同步推出的展览画册也有别于以往的形式,是由折页和单页共同组成的,观众可以通过折页看到展览的所有图片,也可以将自己喜爱的单页图片单独放置欣赏,让观看影像增添了一种新的可能。

  亮点8: 

  在展览形式设计上,展厅的绿色基调寓意着生生不息、朝气蓬勃,金黄的麦田设计贴合主题“希望的田野”。从“攻坚”到“圆梦”部分,两个展厅衔接处设计了镜面廊道,渲染了环境,强调了两个空间的转换,又增加了仪式感。展览巧妙借助远景与近景设计,以青山绿水、田野为背景,以异地扶贫搬迁新旧对比照片为近景,营造透空栏栅展墙,丰富空间层次。展厅还设计了832个脱贫县的竹简造型墙。

中国书协主席孙晓云为展览题名 

  2020年9月20日,新疆喀什地区浩罕乡,幸福大院各民族群众载歌载舞,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李舸 摄 

 

  2018年10月16日,云南大姚县铁锁乡中心小学学生在新建成的宿舍里。该校为寄宿制小学,有700余名学生,90%都住校。在社会力量帮扶下,学校办学条件和住宿环境得到了根本性改善。陈路 摄 

1962年,河南兰考县,焦裕禄在花生地拔草。刘俊生 摄 

  2018年8月15日,十八洞村村民施俊(右二)一家在家门口合影。除了82岁的奶奶,施家七口人原本均在外打工。自从十八洞村打造旅游扶贫产业后,村里旅游热火了,他们全家人陆续回乡创业,开农家乐,当讲解员,在银行营业点办理扶贫贷款业务等,日子越过越红火。居杨 摄 

  2021年3月13日,山西武乡县五村,村民站在集装箱体建筑上参观新建成的PIP农耕文化综合体之一禾田小镇。地处太行山深处的五村是革命老区武乡县的贫困村之一。2017年,山西省委宣传部驻武乡县五村工作队开始以影像助力脱贫攻坚,因地制宜挖掘五村文化旅游资源,建成PIP(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英文简称)农耕文化综合体等项目。张国田 摄 

  黄文秀(1989年4月18日—2019年6月17日)。广西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原第一书记黄文秀主动请缨一线,立志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为扶贫献出生命。黄文秀先后被授予“时代楷模”“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等荣誉称号。陈名持 摄 

  2020年4月8日,村民在富贵兰纺织扶贫车间里做工。家门口建厂让闽宁镇福宁、原隆等村的100多名村民实现了就近就业。邬志斌 摄 

  2019年4月9日,内蒙古科右中旗人大常委会主任、科右中旗刺绣扶贫产业带头人白晶莹(左)在当地的刺绣扶贫车间为绣工作技术指导。苏丹 摄 

(编辑:马征)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