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不会否认:人像摄影是一门艺术活。但更多人认为,花钱在照相馆里拍的包括所谓“艺术照”在内的绝大部分照片,只是一门模式化的技术活。
然而,日前在上海美术馆举办的一场名为“海风——1949-1999上海照相馆人像摄影艺术展”上,不少人士面对这些照相馆里出品的普通老照片,开始反思:学术层面上的照相馆人像摄影研究,成了中国摄影史上的一个空白。随着老摄影师们渐渐离去,关于照相馆摄影的记忆也正在从历史中消失,抢救、整理和研究的工作已经刻不容缓。
被艺术“拒之门外”的尴尬
照相馆人像摄影在中国的艺术史上如一个匆匆的过客。以上海为例,第一家商业照相馆出现在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进入发展与成熟的繁华期,其间不过短短三四十年;随即而来的十年“文革”几乎扼杀了照相馆对人像艺术的追求;至80年代,照相馆人像摄影再度复兴,然而也仅仅经过十余年的时间,数码照相机迅速普及的大潮卷走了它原先不可替代的优势;90年代之后,照相馆走向衰退,如今只留存少数拥有历史品牌的老字号,但艺术创作意义上的人像摄影已经并非主业。纵观前后,照相馆人像艺术在中国出现约150年左右。
即便是在这150年之中,它始终像是一个被正统艺术不屑一顾的弃儿。业内人士指出,因为其商业化的前提,拿着金奖银奖的“非商业”摄影家们瞧不起它。在很长的时期里,照相馆里的摄影师也根本不属于所谓的 “文艺战线”,他们的人像作品基本上被剔除在艺术范畴之外。在正式的摄影史中,照相馆的摄影也基本是处于缺失的位置。
重新“定位”的艺术美感
有关专家表示,在跳出了简单思维的今天,我们应该对中国照相馆的人像摄影艺术给予公正的认识和学术的评述。其中,上海的照相馆就是一个具有说服力的范本:众多各具风格的名店,技术上的精湛和成熟,与都市时尚文化的紧密结合,使上海照相馆的影响力几乎贯穿了整部中国照相馆历史,辐射到全国所有城市的照相馆。
“海风——1949-1999上海照相馆人像摄影艺术展”主办方认为:“上海照相馆里的摄影师,最初以城市时尚文化发现者和记录者的身份亮相。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照相馆拍摄的人像照片的服饰、气度和造型都代表了当时最时髦的流行文化,通过摄影师的选择和概括,介绍给大众,进而推动时尚文化的传播和演变。照相的审美本质,在客观上决定了摄影师一站到照相机后,就是捕捉城市感性、表现人类精神的艺术工作者。他们在完成一幅成功的人像作品时,需要处理现实与美化、表象与内涵、光与影等一系列复杂的关系,而这一过程无疑属于审美的范畴。 ”
但也必须指出的是,照相可以揭示更多的侧面,但长期以来在中国照相馆的摄影中,一段时间内呈现模式化的画面美感取代了对个体丰富、独特的表现,技术至上的完美遮盖了不同对象深层的精神本质,这也成为中国照相馆人像摄影的重大缺憾。
“文献”价值不容小觑
尽管有着不可避免的局限,但照相馆人像摄影在很长的时间里一直是中国社会大众接触和享用摄影艺术的唯一途径,经由它拍摄的照片留存在无数个中国人家庭中,为中国社会变迁史奉献了弥足珍贵的极其丰盛的图像文献。
“世界上很少有哪一个国家的民众,像中国人那样把进照相馆拍照看成是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仪式。在照相馆里,一次商业性质的拍摄活动结束了,而被拍摄者的情感和时代特征凝固在照片中,以图像方式保留下来。许多年来中国民众走进照相馆拍照,留下了无比浩繁的照片,这是一部文字之外、正史之外的极其丰盛的图像编年史。”专家认为,这些照片具有真实质感,反映了世俗的原生态,所具有的社会和历史的记录与认知作用是非凡的,也正是这种价值的存在,促使我们重新去认知和珍惜这些老照片。
(编辑: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