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评论>评论要闻

不要用画廊的方式干美术馆的事

时间:2019年04月24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张璐
0

  “现在的美术馆都喜欢请国外大师或者国内大牌设计师来设计场馆,但大多数没有考虑好未来怎么运营怎么做展览,就开始去设计一个非常庞大的建筑。”在谈到当下国内美术馆发展现状时,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如是指出,他表示,当下很多美术馆的硬件设备、空间设计等都足够美观足够好,但是场馆使用者没有足够的能力使这些空间得到有效利用,“使用好美术馆空间能带来全新的可能,但我们对于空间的感受和使用都存在很多问题。”

  由文化乌镇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的“时间开始了——2019乌镇当代艺术邀请展”3月31日至6月30日在乌镇举行。在公教活动的相关论坛上,邵舒、张子康、杭间、乔志兵等业内专家就当下美术馆的处境与反思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大家表示,目前各大机构企业都在如火如荼地大规模建美术馆,这背后的故事如何?有什么样的契机或者原由?从美术馆的建筑到内部展览,再到参与展陈的艺术家,一系列问题值得关注。

建馆定位把控至关重要

  据记者了解,目前我国拥有美术馆800余家,其中尤为显著的是民营美术馆的数量,占到总量的三分之一。但在业内专家看来,虽然美术馆的建筑遍地开花,但我们更需要的是美术馆的藏品及其社会功能最大化的实现。“目前存在的一个问题,什么样的机构才能叫做美术馆?是国内没有一个关于美术馆的具体规定,导致一些画廊也纷纷取名或改名叫美术馆。”张子康表示。

  “有美术馆负责人来跟我咨询美术馆建设的问题,我问他们要做什么样的美术馆,基本上他们的回答都不清晰。”张子康说,“以新疆的一个美术馆为例,起初的设计方案是展览面积为2000平方米,我说2000平方米至少是世界一流的美术馆了,与当地实际情况不太相符。我把目前排在世界前6位的美术馆展陈情况、藏品情况与负责人沟通,最后确定建了展览面积为400平方米的美术馆。”张子康认为,在建馆初期,定位的把控是至关重要的。

  上海油罐艺术中心由位于上海市徐汇滨江原龙华机场旧址内的废弃储油罐、消防水池及相关配套设施改造而成,该艺术中心的主体是5个纯厚钢板结构的航油油罐,在5个油罐中,1号、2号油罐为独立的展示空间,3、4、5号罐被打通,由封闭的美术馆大厅相连接。据创始人乔志兵介绍,上海油罐艺术中心是一个公园里的美术馆,主体建筑是大地景观的一部分。“我们在做建筑的过程中,是把它当作一个大地艺术来做的。很多艺术场馆一开始的定位就是‘美术馆’,而我们定位为‘艺术中心’,就是考虑到在投入使用后的自由度问题。”据乔志兵介绍,油罐艺术中心的一大优势是附近有公园,位置临江,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户内外活动的衔接流动感。“我们利用油罐的空间,不仅仅是它的内部建筑,还在户外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展览空间。譬如适宜大型活动、由石材铺装的‘城市广场’,还有另外一个面积较小的‘草坪广场’,适合举办多种主题活动。此外我们还将黄浦江边一座废弃的水泵房改造为用于独立展览及活动的项目空间,可用于举办艺术活动和小型展览。”

展陈是美术馆的核心

  展览是美术馆的核心内容与价值体现。“近几年大家看到很多以经典作品或者以国外大师作品为噱头组织的展览,但实际上却是一个商业展,国内观众看了觉得上了当,因为展览组织方对作品本身的研究都非常不够,尤其是一些私人美术馆往往以商业因素为重。”在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总馆长杭间看来,目前国内美术馆、博物馆等尚处在转型阶段,一些混乱的展陈往往也是该阶段的产物。

  “对一些中国观众而言,他们愿意看到国外大师的作品,但诸如北京、上海等拥有大量美术馆的地方,他们来到这个城市,我相信更愿意看的是本土化的东西,但是这样的展览却少之又少。”和美术馆馆长邵舒表示,一个好的展览应该持续一长段时间,让更广泛的观众看到这场展览,但是目前的大多数展览都是3个月左右就结束了。

  “我们美术馆一个月有时要做几十个展览,就我们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来说,展览分几个类别,包括美术馆自己策划的展览,学校里面的教学展览,还有校友的展览,以及政府委托的展览,这就使得美术馆常年安排得非常满,无法做到让一个展览维持3个月、4个月乃至更长的时间。”杭间表示,做好的、新的展览,往往又受限于美术馆资金等问题,很难做到,“我了解国外很多大学的美术馆也是处于这样的状态。”

  据记者了解,很长时间以来,国内美术馆都处于展览馆模式,照单全收。“我们缺少的是美术馆运营的领跑者,缺乏更专业的美术馆体系,一些大的展览一定不是一个单体的展览,是经过长久策划来的。有好多美术馆做不下去了,就想用画廊的方式去干美术馆的事,这是最行不通的。如果做美术馆的人没有职业坚守和专业素养的话,中国的美术馆体系就建立不了。”张子康认为,展陈要考虑全面,一方面要在保证作品质量的前提下,让展览更有系统性,有美术史脉络梳理的呈现,另外一方面,提升美术馆运营者及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是当下美术馆需要进一步思考的。

美术馆管理人才培养迫在眉睫

  据杭间介绍,当前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的正式员工中艺术管理出身的人不到5%,绝大部分是学艺术史论或从事艺术创作的。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建议,应加强基层公共文化管理人才培养。在吴为山看来,当前美术馆从业人员呈现零增长态势,与参观人数、建筑体量、社会责任不匹配,导致“小马拉大车”现象日益突出,不仅在博物馆、美术馆,剧院、基层文化馆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

  “现在很多海外归来的艺术管理专业学生,回国以后适应不了我们的体系,把他们放到民营美术馆里,学不到美术馆相关的知识,不能在实践中放大自己,他们往往疑惑,这是美术馆还是画廊?”张子康认为,建立完善的美术馆体系,对培养人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杭间对管理人才培养报以乐观的态度,他认为,我们在考虑人才培养的同时也不应过分夸大中西方艺术管理教育的背景问题,“中国的年轻一代不一定要接受西方的教育,他们在国内这样一个有如此多艺术展览、艺术博物馆的地方,一定可以迅速成长起来。现在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国美术学院都有艺术管理教育学,包括上海戏剧学院也有相关专业,最近几年我国的艺术教育以及高等教育越来越开始意识到艺术管理人才培养这一点。南京艺术学院也专门成立了国内首个博物馆学院。”

(编辑:赵超)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