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评论>评论要闻

【中国评协】提升舆论引导能力 推动语言类节目健康有序发展

时间:2017年03月08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蒲波
0

提升舆论引导能力 推动语言类节目健康有序发展

    ——2017年央视春晚语言类节目专题研讨会发言摘登    

  
  专家学者研讨献策春晚语言类节目

  本报讯(记者 蒲 波) 春晚语言类节目历来是央视春晚的重头戏,是广大人民群众最为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一。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剖析节目创作过程,评议作品艺术特色,提升舆论引导能力,推动语言类节目健康有序发展,2月24日,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曲艺家协会、人民日报社文艺部、中国艺术报社共同主办的2017年央视春晚语言类节目专题研讨会在京举办。

  中国曲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董耀鹏,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中国文艺评论中心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庞井君,人民日报社文艺部主任梁永琳,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曲协副主席崔凯,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报社社长向云驹,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当代电视杂志社主编张德祥,山东省曲协原主席孙立生,中央电视台大型节目中心高级编辑、2017年央视春晚总策划、总撰稿、语言节目负责人秦新民,2017年央视春晚语言节目统筹孙晨、赵福玉,太原师范学院影视艺术系青年教师王晓娟,聊城大学音乐学院青年教师、山东省签约艺术评论家贾振鑫,全国曲艺小剧场艺术指导委员会通州基地负责人张贺林,中国广播艺术团青年演员宋宁,大逗相声社负责人李寅飞,杭州滑稽艺术剧院导演李想等领导、专家、艺术家及10余家媒体参加会议。会议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副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周由强主持。

  会上,专家就春晚语言类节目各抒己见,进行了充分地探讨与交流。大家一致认为,语言类节目要想赢得观众,就要满足观众的积极审美需求。创演人员要善于倾听时代声音,把握时代脉搏,紧随时代潮流,深入观察生活,用心体验生活,努力创作、演绎出最能反映当下社会主题的精品力作,在谈笑风生中艺术呈现现实生活。

  春晚小品要创新性发展

  □ 崔 凯(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曲协副主席)

  由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催生的喜剧小品度过了“而立之年”以后,一度陷入作品质量欠佳、观众差评不断的尴尬境地。究其原因,除了小品演员更新换代一时难以满足观众的审美要求以外,更重要的是作品创新乏力,年年靠玩弄语言技巧重复贫嘴搞笑的套路,伤了观众胃口。特别是近几年各种媒介不断推出的打着喜剧旗号的搞笑节目,在某种程度上误导了喜剧小品创作,那些脱离现实生活,搜奇猎艳、胡编乱造,以悬浮式、碎片化的滑稽表演,给观众以感官刺激的所谓喜剧小品,虽然“笑果”爆棚,却少有情怀感悟。严格说,此类红极一时的所谓喜剧节目,不能作为衡量喜剧小品的标准,更不值得春晚喜剧小品创作效仿和模拟。

  丁酉年央视春晚的受关注度明显回暖,其中语言类节目整体表现不俗,对本届春晚的成功起到了支撑性作用。其中,喜剧小品创作关注现实、从生活出发,坚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体现了对艺术理想的坚守和追求。当然,以更高的标准衡量,今年春晚的喜剧小品也并非尽善尽美,从创造和创新的角度来看,还存在着一些缺憾与不足:一是缺少让人惊喜的扛鼎之作。表现家庭伦理和家国情怀的作品比例过高,难免显得题材雷同,新意不足。二是过分追求作品里的语言“包袱”,忽略了对喜剧人物典型性格的刻画。不难看出今年央视春晚小品创作在语言上下了很大工夫,有的作品甚至通篇使用网络语言,可观众却反应平淡。喜剧艺术,语言“包袱”引发笑声,都是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那些在网络流传甚广的语言,基本失去了“意料之外”的接受效果。三是在喜剧小品样式上创新不够。一台春晚同时使用的喜剧小品应该各具特色、丰富多彩,才能够不断保持和强化观众的欣赏兴趣。可以尝试根据不同演员的表现能力和风格,有针对性地量身定制,打造出幽默小品、滑稽小品、哑剧小品、歌舞小品、戏曲小品等不同风格的喜剧表现形态,多彩纷呈、高潮迭起来避免观众的审美疲劳。

  春晚喜剧小品创作要跨越高原、攀登高峰,应遵循“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理念,在“创造、创新”“转化、发展”上多下功夫。精心打造“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下”的经典作品,春晚喜剧小品一定还会成为全国人民新春佳节离不开、放不下、回味无穷的精神大餐。

  在开心开怀中感受正能量

  □ 向云驹(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报社社长)

  2017年央视春晚语言类节目贯穿整台晚会,对春晚起到了支柱性作用。具体来看,春晚的语言类节目有如下突出特点:

  一是作品题材、表演、特色具有多样的地域性,覆盖了东西南北各个地域,涉及打工、老年、家庭、民族团结、社区、乡愁、夫妻、诚信、爱情、亲情、友情等等,通过东北民工、新疆牧民、杭州市民、北京的哥、都市家庭、乡村老话、旧事新编,展示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丰富多样的生活场景,浓缩了一幅中国东西南北的生活图景和风俗画卷,折射出了生活的多姿多彩,反映了当下生活中蕴含着的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时代本质。

  二是在整体质量较高的基准上,又有若干语言类作品特别突出,满足了观众的审美期待,为整台晚会打上了鲜明的标记,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老伴》没有辜负人们对潘长江、蔡明的超高期待,发挥出蔡明的“毒舌”语言和表演风格,发挥出潘长江陪衬、反衬的“矮化”形象,继续延续了二人的春晚历史。《新虎口遐想》最突出的特征是把一个人类存在的特殊场景,赋予了全新的全面的全景的时代气息和内容,以借喻的人与动物的关系呈现人与人的关系,反讽生活中的变态、丑态、世态,直至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地推出最具时代和民心的讽喻:“苍蝇和老虎一起打。”作品收束的力度、强度、高度,大得人心、大快人心。《天山情》在春晚舞台成功呈现维吾尔族题材作品,把维吾尔族人天性中那份幽默诙谐和善良真挚表现得淋漓尽致。民族团结的主题和民族歌舞的热烈,开创了小品表演的独特样式和新的境界,小品的幽默语言和滑稽表演与维吾尔族人幽默诙谐的民族性格高度吻合、天衣无缝,完美地呈现了一个庄重、严肃、重大的思想主题。

  三是艺术风格的多姿多彩,使语言类作品摇曳多姿、不拘一格、各呈风流。《阿峰其人》从阿峰的“低角度”展开矛盾,用否定和嘲弄的方法最终让善良拉高了低鄙的人生态度。《姥说》是语言的记忆也是时代的回忆,亲切的文化氛围让大年夜温情和亲情弥漫。《一个女婿半个儿》把一场真正的骗局用假造的骗局破解开来,让真相打开了亲情的真谛和晚辈的真心。

  用恒心来创造有温度的艺术高峰

  □ 孙 晨(2017年央视春晚语言节目统筹)

  春晚不仅是年夜饭,春晚也是中国人年三十的狂欢节。所以,音乐厅里不急不慢演奏的音乐和春晚的音乐是不一样的。同样,剧场里的相声和春晚舞台上的相声、小品比起来也是不一样的。春晚的节目一定是充满激情的,春晚的语言一定是节奏加速、欢乐加倍的。语言节目的从业者要用适当的作品、合适的表演去适应这个特殊的大舞台。

  2017年春晚语言节目除了亲情得到了观众的认同和赞誉之外,语言节目的讽刺也获得了观众的好评和好感。有了温度的讽刺才能存活,才能有机会呈现在春晚的大舞台上。这个温度就是善良的,有温度的讽刺就是善意的。这种讽刺引起的笑是理解的会心一笑。用煽动观众的怪笑、歪理来博取个人表演的满足感,是讽刺相声的误区。

  春晚是一个呈现百花盛开的大舞台,春晚不是育苗基地。所以我们曲艺的从业者要用成熟的作品和成熟的表演去征服这个舞台。要有备而来,要厚积薄发,要有恒心。春晚是要收视率的,春晚一定是要关注在社会上火起来的各种各样的表演者和在其他小环境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新作品。有责任心的、敢担当的从业者要用自己的努力和自己的作品来说明自己的实力,要用恒心来创造自己的艺术高峰,只有这样才能在春晚的舞台上有展现自己的艺术和风采的机会。

  春晚是一次与中国千千万万老百姓愉快的互动

  □ 张贺林(全国曲艺小剧场艺术指导委员会通州基地负责人)

  我早年学习黄梅戏表演专业,演出小品近20年,因为爱小品,我始终关注春晚小品。春晚的舞台、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大赛的舞台、中国曲艺牡丹奖大赛的舞台、中国群星奖大赛的舞台,那是小品人的最高荣誉殿堂。每年看春晚小品,有喜有忧。喜的是,一年又一年,大腕奉献的经典一个又一个,至今让人津津乐道。年年岁岁,小品相声新人辈出,回回均见惊喜之作,2017各项优秀指数又创新高。忧的是,超级大腕渐渐退出,新人接班、超越有待时日。更加忧虑的是,优秀的曲艺、小品剧作家越来越稀缺,全国人民欣赏水平、文化品位越来越高,春晚小品怎样坚持下去?

  历年春晚小品教导我们这些基层文艺工作者最新的创作方法、导演手法、表演手法,看春晚让我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小品节奏、什么叫点送清楚、什么是合理调度、什么是喜剧加煽情的制胜王道、怎么是综合运用舞台技术手段等,受益匪浅、醍醐灌顶。近年来,我们小品人对央视春晚小品有了一个共识:理性看待央视春晚小品,它不全是为专业人士准备的、让专业人士评头论足的参赛型作品,它仅是一次与中国千千万万普通老百姓愉快的互动,喜庆、观众喜爱就好,我们必须体谅所有的主创人员。2017央视春晚语言类作品给我的总体感觉是:关注民生角度巧、题材新;关注生活有情趣、有温度;切中时弊见精准、显深度,呼唤传统、热爱家庭、文明和谐、民族团结等个个传递正能量。

  紧紧围绕构建语言和解放内容进行艺术创新

  □ 庞井君(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我们在此研讨曲艺和语言类节目,甚至探讨春晚,讨论中国传统绘画、戏剧戏曲、书法,都在讨论一个共性问题,即在大的转型时代,文化面临的冲突、矛盾、挑战以及构建未来的前景。主创者如何在各类节目、各类媒体融合竞争的时代找到更有利于春晚语言类节目的定位至关重要。在社会巨变面前,我们应该探索文化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的时代形式和路径,在构建新的语言形式和解放内容上进一步努力。这是支点和载体。喜剧小品在新媒体时代有所创新,融入了传统相声和地方小戏的元素,用视听传媒形式来进行现代呈现。随着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将来会有新的艺术形态、实现新的艺术高峰。要给创作者以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解放内容,解放思想,解放情感,解放心灵。艺术家只有呈现和满足人们心灵中最深的渴望和呼唤,才能创作出更多“刺破天”的巅峰作品。

  让“热闹一晚”走进“健康永远”

  □ 孙立生(山东省曲协原主席)

  艺术作品往往令人见仁见智。今年央视春晚包括曲艺在内的语言类节目,满足了我对春晚曲艺节目一直以来的渴望与寄托,即它对我们在基层从事曲艺创作、演出、研究的人而言,具备了一定的导向、示范作用。其中有三点感受非常深刻:

  它告诉我,健康曲艺无不是“真情感”不骄不躁的表达。我们在眼睛普遍仰望星空的时候,不可忽略对大地的关注;今天在倡导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时候,切切不能漠视自己的文化传统。当我们大声呼吁相声艺术需要正本清源的时候,既要强调艺术作品“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的“为世用”价值,更不可忽略“寓教于乐”的优秀传统,从而使“说什么”与“怎么说”实现平衡、统一。

  它提醒我,健康曲艺无不是“巧构思”不疾不徐的演绎。从某种意义上说,“巧妙构思”是成就一段相声的生命线,于是今天才有人说,没有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发现,相声必会走向衰弱。所谓“健康”就是有序、科学地开发、配置、使用“资源”。相声绝不仅仅是技巧、功夫的展示和逗乐,没有思想、文学的支撑,技巧、逗乐都不可能会抵达整体的适度与和谐。只有不断地充实、增强自身的“健康”指标,相声艺术才能始终呈现一种生命的活力,得以实现可持续之协调发展。

  它启示我,健康曲艺无不是“小人物”不知不觉的塑造。相声剧是介乎于相声与剧的“组合体”,我以为面对四面八方多元演艺样式的挑战、冲击,曲艺应该包容、鼓励所有积极、有益的探索。相声的特点之一就是以小见大,只有在平常生活中发现不平常,且捕捉住“不平常”特征,作品才有可能富有思想内涵、文学意义和哲学意味,乃至逐步走进新时代艺术经典的行列。

  感谢央视春晚的曲艺,让曲艺人的我从“热闹一晚”想到了曲艺的“健康永远”。

  备战春晚:“痛并快乐着”

  □ 李 想(杭州滑稽艺术剧院导演)

  回忆起这次的春晚经历,可以用艰难两个字来形容。在去年通过一审后,我们全组人员开始长期驻守在北京,一门心思扑在春晚节目里,从推敲节目到被导演组审核,前前后后修改了60多稿,一直到大年三十前一天,节目还在微调,节奏的调整、语言的变化、包袱的修改……直到春晚正式播出前,我们共经历了3次审查、6次正式彩排和一次录制。每当说起节目成形的过程,我们都异口同声地说“太折磨人了”,但每每回忆起这段经历,我们又会说“真的是痛并快乐着”。

  备战春晚期间,我们每天经历着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每天15遍至20遍的排练,首先在体能上就是一种巨大的消耗,再加上南方人在北方的不适应,干燥的天气让我们发生了喉咙肿痛、吃不下睡不着等问题,有时候还要通宵排练。体力上的折磨咬咬牙能忍,精神上的煎熬却是自己不能控制的,两位女演员都不知道多少次流泪了。回忆当初备战时期,每天都能看到历年春晚上的“大腕”面孔,眼睁睁看着那些“大腕”前一场还在、后一场就不见了,内心的压力可想而知。再加上杭州滑稽艺术剧院是本届春晚语言类节目里唯一的新面孔,我们代表着杭州、浙江乃至整个江南地区,重任在身。回杭之后,我们很感慨地说:“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学到了很多,创作思路也开阔了很多。”通过了这一次的历练,接下来,我们非常有信心去研究南北文化在曲艺范畴中如何彰显表达,希望我们能打造出更多更好的,让全国观众都喜爱的作品。

  把欢乐进行到底

  □ 秦新民(中央电视台大型节目中心高级编辑、2017年央视春晚总策划、总撰稿、语言节目负责人)

  春晚有两个辨识度,一个是导演强烈的个人风格,总导演不能完全主导春晚的方向,但一定可以决定春晚的品质;另一个关乎于特定的环境和特定的人,环境是大气候、是社会风向,特定的人是把关人,把关人不一样会带来不一样的春晚。我参加过十几届春晚的主创工作,横向纵向都有所比较。2017年春晚有着非常好的创作环境,上级主管部门、台领导、总导演以及其他所有的参与人员,大家上下齐心、集思广益,拧成一股劲,以保证工作不断向着正确的方向朝前推进。今年春晚语言类节目的指导思想非常明确,总导演提出了“好看、好听、好笑”的目标,我们把“好笑”稍稍放大了一点,提出“把欢乐进行到底”。台领导更是提出要“精准、精心、精细、精致”地把“小品”当成“作品”来创作。如此,所有语言类节目的形成都经过了孜孜不倦的漫长过程,大家瞄准目标往上冲,才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样子。

  2017年春晚语言类节目的运作经验,有几点是值得以后吸纳的:第一个是启动时间早。2016年3月份就启动了2017年春晚语言类节目的工作。“早”才有时间进行广泛的调研,我们走了十多个省市,对当地的创作情况、编创人员、导演、演员有了基本了解,同时也在生活中发现了我们想要表现的题材。“早”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整个创作周期被前置了,这就有充裕的时间来对作品进行反复打磨。事实证明,前期投入时间较长的节目效果就较好,《老伴》《阿峰其人》《大城小爱》《姥说》均是如此。姜昆先生的相声《新虎口遐想》之前已经演出过很多场,是一个比较成熟的作品。第二个是节目数量多。我认为多与抓重点并不矛盾,我们前期遴选了80多个题材,有47个投入创作,24个剧组审看,16个春晚领导小组审看,最后按照大家的综合评价,从16个当中选出来9个登上春晚舞台,从数量中产生了质量。第三个是不因循。不用老框框把自己的判断局限住,不用老眼光来看待新问题。

  打造经典,要有艺术的智慧

  □ 张德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当代电视》杂志社主编)

  创作难,春晚的创作更难。大年三十,是一个特殊的时刻,全国数以亿计的眼睛盯着春晚这一台创作。迄今为止,央视春晚已经走过三十多个春秋。在春晚发展之初的上世纪80年代,每一台春晚只要拿出节目观众就觉得很新鲜,现在观众已经看过很多好节目,对春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常说春晚是文化的年夜饭,但实际上春晚更具有仪式的意义。观众有新的期待,春晚越来越难做,这就是现在春晚面临的处境。

  作为一名普通的春晚观众,我感觉每年春晚能留下的经典节目几乎都是带有时代体温的。今年春晚,86岁的朱光斗老人说起快板来底气十足,老艺术家从过去的长征说到当下的新长征,这种对时代精神的关照鼓舞着当代人;《老伴》中的老太太寻找记忆的过程其实就是寻回真情的过程,这个主题契合了中国人的年俗——过年的意义就是要团聚,无论亲人之间有怎样的磕磕绊绊,都能在过年相聚的一瞬间化解。与歌舞类节目相比,语言类节目更容易贴合时代、贴合老百姓所关心的社会现象和热点问题,比较容易一下子和观众之间拉近距离。

  春晚是在电视普及之后出现的一种艺术样态,也是中国特有的艺术样态。伴随春晚而生的喜剧小品,每一个作品都好在哪里,我们需要认真总结。热闹过后谁还在?哪个作品能够成为经典流传下来?《老伴》给我们的启示是:一个智慧的作品,不在于是否切入时代、切入社会关心的问题,而是如何艺术性地切入、艺术化地表达。小品也好,相声也好,要上升到一个艺术的高度,更需要的是艺术的智慧,而不只是停留在话语的阶段。这样才能满足观众日益提升的审美需求。

  老味道与新亮点:传递人间真情意

  □ 王晓娟(太原师范学院影视艺术系青年教师)

  2017年央视春晚语言类节目在内容选材与表现形式方面,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大突破和大探索,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震撼效果。这些语言类节目密切联系社会现实,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超越,频频制造新亮点。

  作品选材具有典型性和多元化特征。今年春晚的九个语言类节目在选材方面几乎能够折射当今社会的主流问题,而且人物身份也具有多元化特征。透过一个个鲜活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不同人物群像的生存状态。

  舞台道具更加丰富,表现手段更为新颖。在小品《天山情》中,那头训练有素的小毛驴成为一道亮丽风景,这一真实的动物道具在以往的春晚中是极少见到的,因为动物道具具有不可控性,足以证明今年语言类节目负责人敢于尝试的创新精神。此外,VR技术和网络直播等多媒体的加入也为语言类节目增色不少。

  节目内容从内向外散发出温情与感动。今年的小品相声从内容到主题表达都更接地气,更富有生活质感。这些作品笑中含泪,小故事蕴藏大道理,将社会教化、主流价值、主旋律思想与节目内容“软性”融合,从真善美的视角,进行了柔性表达,从日常生活和柴米油盐中,传递了人间真情意。

  当然,央视春晚语言类节目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虽然节目创作组在平衡南北差异和民族差异方面已经做了许多大胆的尝试,但语言类节目的“北方味儿”和“程式感”还是有些浓烈,希望今后的春晚语言类节目能够在内容和形式方面不断突破窠臼,努力让春晚的小品相声越来越有生活气息,满足各族人民和各地人民的不同精神诉求。

  请不要给曲艺家太大的压力

  □ 梁永琳(人民日报社文艺部主任)

  我们对曲艺家和创造者提了各种各样的要求,我们应该对观众,尤其是有一定权利和级别的观众提点要求,我们一定要尊重曲艺家所长,尊重曲艺本体特点,不能过多地以我们社会化的要求来要求曲艺家,比如对题材和主题的要求,包括希望曲艺作品能引领社会风尚等,这些都可能给曲艺家很大的压力。创作有其自身的规律,有的效果加上去,不一定会获得满意的结果。我们能要求侯耀文一定要像侯宝林一样来写作品、书法家一定要学王羲之吗?这样的要求,会把艺术家压垮。我们作为观众能做的,就是给以创作者最大的包容,给创作者以空间和时间。

  相声必须理直气壮地弘扬正能量

  □ 赵福玉(2017年央视春晚语言节目统筹)

  我是今年春晚导演团队语言节目的统筹之一,主要参与的是相声,那我就谈谈今年的相声吧。先说说《新虎口遐想》。这个作品有传承、有创新、有生活、接地气。作品不长,信息量很大:围观看热闹不救人还拍照发朋友圈、交通拥堵、扶不扶、有奖问答、伪专家瞎指导、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反腐等等,都是现在的社会现象。这些现象要在相声作品中去体现,这就需要很好地把握。我们总说,相声要讽刺,但讽刺不是站在台上骂大街、发牢骚。再说说高晓攀和尤宪超的相声《姥说》。记得第一次在剧组里听高晓攀、尤宪超读完《姥说》,我流泪了。我坚信这是一段难得的好相声,它好就好在作品有思想。家风、家教,这是中华传统美德。“大人说话小孩别插嘴”“大人没动筷子小孩别先吃”“吃亏是福”“打架了去向人家道歉”等等,这些规矩看似不大,可都是我们每个人最起码要知道的规矩。当然,一段相声不能让所有不讲规矩的人立马回家给父母洗脚、过马路看红灯,但是,我们的相声必须理直气壮地弘扬正能量!

  相声是前辈们留下来的宝贵遗产,能传到今天,靠的是一代代相声从业者用聪明才智创作出来的作品。我们要爱护它,守护它,发展它,让相声这门艺术接着往下走。靠什么?靠我们现在这些从业者用我们的聪明才智创作出优秀的、无愧于这个时代的好作品。春晚是一个平台,有相声的一席之地。我们要珍惜这一亩三分地。好相声就会让观众满意,《新虎口遐想》《姥说》就是观众比较满意的相声,我们要努力让这样的相声更多。

  “说书唱戏劝人方”之“劝”重在“守道”

  □ 贾振鑫(聊城大学音乐学院教师、山东省签约文艺评论家)

  是什么造就了今年春晚语言类节目的“热”?我认为,2017央视春晚语言类节目成功的根本是“守道”赢得了观众。艺谚“说书唱戏劝人方”之“劝”的实现,有一个为什么劝、劝什么、怎么劝的问题。这就是“劝”之道。我理解,即是坚守艺术之道、坚守文化之道、坚守为民之道和坚守创新之道。

  坚守艺术之道。“说书唱戏劝人方”是语言类节目之本,制造笑声是对节目内容丰富化、艺术化的表达,本届春晚坚守了这一艺术之道。相声《新虎口遐想》、小品《阿峰其人》等,虽是表现宏大主题,但都是采用的小切口、大视野的艺术手法,生活气息浓郁,做到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怎么劝”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坚守文化之道。“说书唱戏劝人方”之“劝”还要劝的内容有价值、有分量、有内涵,即要坚守文化之道。本届春晚语言类节目,注重用国人传统价值观的视角来审视生活,注重“家国情怀”的抒发,还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重点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做了完美的注脚。

  坚守为民之道。本届春晚的语言类节目反映的是人民的生活,没有无谓的调侃以及追求感官刺激的卖弄,而是用作品温暖人、鼓舞人,让人收获了满满的正能量,是实实在在的为民服务之道。

  坚守创新之道。小品《小城大爱》融合进了高空杂技的表演,小品《真情永驻》使用了升降设备。这些创新的表现,丰富了观众的视觉审美。伴随现代媒体的快速发展,推动语言类节目与电视媒体手段的融合,应该是一个长久的且又必须解决的任务。

  离观众近一点儿

  □ 李寅飞(大逗相声社负责人)

  对于春晚语言类节目,我有三个字想说,就是:近一点儿。首先,这个“近一点儿”指在表演距离上。仅就相声而言,相声演员习惯能够及时了解观众的反馈并且调整自身的表演状态,有些“包袱儿”需要“小嘀咕”才能有更好的舞台效果,离观众一远了,你就给自己一个心理暗示——得嚷嚷,那一切表演技巧就都无从谈起了,通过声音的变化去描摹人物心理表现、情绪变化的处理也荡然无存。第二,人物形象尤其是演员所代言的人物形象能再离观众近一点儿。当然,这一点上,每个人的艺术处理手段不同。比如,姜昆先生对充满幻想爱吹牛,贫嘴又有些胆小怕事儿的男青年的成功演绎,才铸就了《虎口遐想》。《新虎口遐想》中,虽然同样塑造了一堆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吃瓜群众,也看得出姜先生在极力捕捉新鲜事物。

  当然,更重要的是题材上的“近一点儿”,我们近几年来,听了太多的“大主题”“高立意”,语言类节目能否承担这一使命暂且不论,但至少从创作角度上,大主题是需要以小见大而不能高高在上的,我们需要通过普通人的生活琐事表达预期的主题。但事实上,很多演员是不太了解其他社会群体或其他职业的人的生活的,所以当我们选取一个特定人群进行创作的时候,有时候是闭门造车的。老的优秀的作品,有很多可取之处,对观众,对从业者,对组织者,都有启发意义,我们应该学习并且贯彻下去,希望我们的作者、演员、组织者,能够再离观众近一点儿,可能明年的节目还会“好一点儿”。

(编辑:陈宁)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