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评论>评论要闻

《帝国海关》:了解中国近代史的一扇窗口

时间:2014年05月05日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周纪鸿
0

  《帝国海关》以海关为视角,客观地介绍中国近代发展历程和近代海关,特别是力求客观地还原近代“海关衙门”中的“洋关”,以及洋员们未必是有意为之,但在客观上为中国海关管理的现代化、廉洁化作出了有正面影响的贡献。因此,《帝国海关》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国清代海关的断代史,而是一部探寻中国清代海关跌宕起伏以及整个近代中国沧桑巨变的独特史书。

  《帝国海关》起止时间为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之诞生,大约100余年的历史。作家熟稔海关的历史,曾经参加过《中国海关通志》的撰写和《江汉关史话》的写作以及大量海关题材的文学创作。吴煮冰在多达300多万字的历史文献资料积累当中,选择钩沉,谋篇布局。全书分为12个章节,23万余字,并配以100多幅珍贵的历史照片,图文并茂地展示出近代百余年间海关曲折多难又不乏亮点起色的复杂发展轨迹。作者以时间为顺序,以大的事件为重点,辅之以活泼的笔触,介绍了中国清代海关建立的时代轮廓,在殖民主义文化扩张和帝国主义疯狂掠夺下,以“天朝中心”自居的清朝政府一步步猥琐退却,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引来了英国舰队的侵略,紧接着《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大清帝国无休止的割地赔款,拉开了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失败,被迫打开通商口岸大门的帷幕。“帝国海关”肆无忌惮地控制着清政府的财政命脉,直接左右中国内政外交乃至文化事业。那是一段令洋人横行霸道风头出尽、让中华民族不堪回首艰难而屈辱的岁月。

  很多人,甚至包括一部分海关人,也不完全了解《帝国海关》时代的海关,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读过《帝国海关》你就会了解,那时的海关不仅是管理进出口业务的单一职能的机关,而且是深度参与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外交、金融、港务、邮政、气象、教育等高度综合的政府权力部门。书中对赫德(1835—1911)这位曾经掌管中国海关实际管理权半个世纪之久的显赫人物给予了一定的重墨,基本勾勒出这个自称清政府“太上顾问”,实际上是总理衙门“可以信赖的顾问”的真实形象。从这点上说,《帝国海关》是一部比较客观的清晚期海关的史实资料汇编。更为可贵的是,作家捕获了一个个生动的历史瞬间或者经典细节,间或穿插一些关键人物的故事,画龙点睛,紧扣主题,为读者打开了一扇管窥中国近代历史变迁的“海关之窗”,为我们从海关这个视角更深入地了解和把握中国近代历史,提供了丰富多彩纵深的媒介资讯。有学者专门撰文指出,大清帝国唯一没有贪污腐败的衙门就是中国海关。赫德一手打造的廉洁“洋关”的经验,选人用人、会计制度、监督审计制度以及巡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管理体系,非常值得我们今天思考研究和借鉴。

  透过吴煮冰的《帝国海关》一书,我们发现无论是在外国列强的“坚船利炮”的威逼恫吓下,还是在西方传教士的文化渗透下,大清帝国还是在缓慢地走向近代,尽管它是那么的不情愿。在这漫长的历史变迁中,“帝国海关”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帝国海关》以“经世致用”为主旨,明白晓畅的语言,为我们了解过去、服务现在、推测未来提供了宝贵的镜鉴。特别是当前,13亿多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众志成城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在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的卓越进程中,深入仔细地研读《帝国海关》会有深刻的启迪。

(编辑:高晴)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