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评论>评论要闻

文化向何处去——评《文化是一种力量》

时间:2014年03月17日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江作苏
0

  周洪宇新作《文化是一种力量》,有不少前人未语之见。这本新作继作者历来治学之长,既注重从厚重历史中取其观点的远承之脉,又把治世之新见尽阐其间。

  关于文化的语义学内涵,作者跳出了词义考释的狭窄范围,从更为广阔的人类社会生活与历史发展背景予以阐发。“在我看来,文化首先是一种满足力”,这样个性十足的表述,并不是一种故作的惊人之见,而是作者从自己长期的执教与参政生涯中得出的思考结果。在他看来,人类具有各种不同层次的需要,文化可以直接满足这些需要,使人类社会得以不断发展。这里说的所谓文化,是广义的人所创造的“第二自然”,是物化的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结合。有文化就有传播,传播对于文化的自我生长与影响,有着格外重要的作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教化历来为尊者与卑者所共重,它是维系社会与民族的一个行为重点。但教化不是文化的唯一作用,更不是从历史唯心角度看待的一种单向精神作用。本书作者以广阔的地域视野和文化视野,分析了中西文化与教育的异同和汇通,着重考察了近现代东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在复杂的文化传播现象中,思考着中国“文化向何处去”的重大命题和与之相伴的发展路径。作者思考结果不是终结式的,相反充满着开放感和历史观照感。同时,作者敏锐地看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新文化运动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这个“正能量”在中国文化发展中的经纬作用,不可以用任何理由予以丢弃。

  文化是一种力量,传播和分享文化是公民与社会的权利和责任。在作者对文化的多向思考与分析中,不忘从社会学和行为学等多个更宽的角度,提出建设性对策,使得文化彻底脱离玄学的气味,成为大众的自我内涵。其中,作者从文化的组织力角度分析文化建设的紧迫性,更具有深层的意义。国力的构建,民族的强盛,在文化的视野中,不是一个物质产品集合的过程,而是人的行为的组织,精神认同的凝结。因此,文化之力的至伟之功,绝不只是终极产品的物化形态,而在于过程创造之中的组织之力,同享之用,再创之功。

(编辑:高晴)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