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评论>文艺评论家协会

拥抱时代 培根铸魂 繁荣文艺评论

时间:2019年03月27日 来源:人民政协报 作者:
0

拥抱时代 培根铸魂 繁荣文艺评论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组织召开文艺评论家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看望文艺界社科界政协委员时重要讲话精神座谈研讨会

  编者按 

  2019年3月20日,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的重要讲话(以下简称“讲话”)精神,发挥文艺评论家示范引领作用,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办的“文艺评论家学习贯彻习

  中国文艺评论家主席团成员仲呈祥、范迪安、王一川、庞井君、张德祥、路侃和文艺评论家、艺术家代表饶曙光、郑晓华、周由强、刘建生、戴清、田水泉、舒勇、孙海波等参加座谈研讨,会议由庞井君主持。 

  座谈研讨会上,文艺评论家代表畅谈体会。大家一致认为,讲话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艺工作的高度重视,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又一次丰富发展,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芒,为做好新时代文艺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和科学指引,让文艺评论工作者们备受鼓舞,对推动新时代文艺理论评论创新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大家一致表示,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深刻理解讲话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认真谋划文艺评论工作,始终做到与时代同频共振,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努力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者,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兴盛贡献力量。现摘登发言,以飨读者。 

 

  仲呈祥(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 

  担当起“培根铸魂”的历史重任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的重要讲话让我深受教育,讲话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艺工作和社科工作的高度重视,使我们既倍感亲切又深感重任在肩。

  首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了文艺工作的任务是“培根铸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他一以贯之地强调,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倡导文艺界为提高国民素质做出独特的贡献。他反复强调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提供正能量,这是对文艺界的谆谆嘱托,也透视出党对文艺工作的引航引领。

  其次,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要求我们更好地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我们应该旗帜鲜明地讲清楚中国文艺批评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坚定不移地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中国精神、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社会主义文艺批评之路。我们要坚持在正本清源上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真正的创新是守正基础上的创新,只有在“各美其美”的基础上去“美人之美”,才能够吸收、容纳、消融人类先进的艺术批评经验,从而达到“美美与共”。

  第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我们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充满自信,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化、红色文化充满自信,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充满自信,这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

  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理论上的失之毫厘将导致创作实践的谬以千里,我们应该坚定不移朝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搞好文艺批评工作,担当起“培根铸魂”的历史重任。

  范迪安(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时代和人民是评价文艺作品的明镜 

 

  聆听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的重要讲话,深感振奋。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语重心长,让我们进一步认识文艺在新时代的重要作用,明确新时代中国文艺家的使命担当,也包括进一步明确新时代中国文艺评论的职责准则。

  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充满了鲜明的时代观和深切的人民性。“时代”和“人民”是他的重要讲话中出现频度最高的词汇,充分体现了对文艺根本属性和价值归宿的鲜明论断,阐明了检视和评论文艺作品最重要的标尺。他十分重视文艺的时代特征、时代意义,指出优秀的文艺总是发时代之先声,在时代发展中有所作为,文艺工作者要做时代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在这次讲话中,又进一步强调文艺要与时代同步伐,要承担进入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讲话提示我们在文艺评论中要把握好“时代”这个视角,分析文艺作品在思想内容和形式语言上的“时代性”含量。他也再一次阐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性,希望文艺家跳出身边小小的悲欢,走进实践深处,关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提出了文艺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根本问题。在文艺评论中,“人民”同样是一个重要尺度,文艺作品是否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怀、为人民抒情,是衡量作品是否真正具有价值的标准。把“时代”和“人民”作为当代文艺创作的主题,并且深入打磨,形成精品,才能散发出感人的光彩,“时代”和“人民”是评价文艺作品的明镜。

王一川(中国文联主席团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甘做时代精神图谱的测评人 

 

  今天这个时代正在涌现出一批批通过艺术创作而为时代编写精神图谱的艺术家。如果说艺术家的职责是让自己的艺术品成为时代精神图谱,那么文艺评论家的职责就是甘做时代精神图谱的测评人。文艺评论家的责任就是,需要从普通观众做起,但又能以自身的独特眼光去发掘、集中和强化艺术品中的深厚价值,从艺术史演进高度对其做出是否属于艺术佳作、精品、杰作或高峰等不同评价,从而对普通观众产生引导作用。与艺术家以艺术符号形式和艺术形象的方式去绘就时代精神图谱相比,文艺评论家需要对这种精神图谱做出“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和美学的”等判断,运用有关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及其他艺术思潮的知识做出合理概括和阐释,将它们汇合到时代文化或文明成就平台上加以测量和评价。待到真正完成此项测评任务之时,文艺评论家们自身的测评文字(假如具备“诗意的裁判”之力),也可跻身于时代精神图谱的绚丽多姿的画廊之列。

    庞井君(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文艺评论中心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艺评论》杂志主编): 

审美时代的精神坐标 

 

  深刻学习领会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讲话的精神理路,我以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抓住“时代”这个思想立足点和理论出发点。

  当我们以哲学的眼光回望人类历史长河,纵观中西文化汇流,眺望世界未来风云时,可以看到,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就是转型。对于这场复杂的社会转型,可以从社会学、传播学、经济学、历史学、政治学等各个角度作出不同的判断和界定。而从社会价值论的角度来看,这场转型的实质就是人类社会在经历生存竞争时代、物质消费时代之后即将迎来精神审美时代。在精神审美时代,在人类总体社会价值体系中,精神原则、审美原则、文化原则将成为主导社会价值原则。中国社会也将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向追求“美”起来转型。从文化角度看,转型在带来困惑、迷茫、争论、不安的同时,也为文艺工作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无限开阔的场境、场域,变幻出万花筒般的文化形态和精神图像。

  以“时代”为思想立足点和理论出发点,还需要在更大的坐标系中审视时代本身。要把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放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中进行审视和定位,明确我们所在的位置和要去的方向;要把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放在人类文明史中进行审视,体悟中华五千年文明孕育的最深沉最美好的审美追求;要把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放在生命进化史中进行审视,洞悉人类个体在物种演化中对生命层次的超越和对精神境界的跃迁;要把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放在宇宙演化史中进行审视,探寻大千世界中从基本粒子到宇宙天体所蕴含的终极根本价值,奠定信仰价值根基。

  文艺是时代精神的产物,与时代变迁一脉相连。现时代,文艺创作要引入时代语境,营造或孕育出一种具有时代精神的话语体系,探寻并建立起属于我们这个独特的审美时代的精神坐标,以此拥抱时代,迎接未来。

张德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文艺要“勇于回答时代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指出,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这是“文章合为时而著”的现实主义精神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希望大家立足中国现实,植根中国大地,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精彩生活表现好、展示好,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释好。文艺创作要以扎根本土、深植时代为基础,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扎根本土,植根时代,这既是文艺接地气、通源泉、永葆活力的需要,也是时代对文艺的要求。这是文艺的基本规律之一。

  文艺的价值,不仅在于娱乐,更在于担当。文艺是有使命、有责任的。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文艺将如何反映新时代,以艺术的方式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时代对文艺的提问,需要艺术家用作品来回答。能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成为衡量文艺的重要标准。要创作出时代的优秀作品,就要“勇于回答时代课题”“回答现实课题”。敢不敢、能不能“回答时代课题”,成为文艺价值的一个重要标志。所以我们要在回答时代课题上下功夫,有所担当,有所作为,交出出色答卷。

路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文艺创造性有无比广阔的空间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后很受鼓舞。他强调,新时代呼唤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文艺创作、学术创新拥有无比广阔的空间。这再次表明党中央对文化文艺和哲学社会科学作用的极大重视,对文艺创造活力的巨大激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综合国力不断发展,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日益提高,发展中面临的新挑战与风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都呼唤文艺更有作为,为人民提供更好的艺术和精神激励,同时文艺生产力的发展也面临更开放的环境。文艺工作者应该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扎根人民,积健为雄,用创造性精神、高质量创作和杰出文艺家的精神魅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独特文化贡献。

饶曙光(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 

努力创作具有高峰品质品格的电影 

 

  习近平总书记于3月4日下午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建议,给广大文艺工作者以巨大鼓舞。电影工作者必须深入、全面、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把握其丰富内涵、精神实质;更重要的,是要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苦练内功,提升能力,在艺术创造上“有几把刷子”,努力创作出具有高峰品质品格的电影。

  首先,必须更加自觉、主动、细致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从火热的、丰富的、具有时代气息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有筋骨、有道德、有张力、有趣味的电影化故事;其次,必须更加自觉、主动、细致地提升艺术创新能力、艺术审美能力、艺术呈现能力;第三,必须更加自觉、主动、细致地提升情感境界、道德境界、思想境界。事实上,电影创作拼到最后不是技巧、方法、形式,而是情感境界、道德境界、思想境界,并且是一辈子的修行、修炼;第四,对于电影创作、电影生产来说,还必须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工匠精神,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工种都精益求精,不出现任何短板,保障电影作品的整体性质量和品格。

  电影人应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具有高峰品质品格的电影精品;人民也有权力欣赏到类型多样、百花齐放、品质优良、具有高峰品质品格的电影。

郑晓华(中国书协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 

“正本”方能“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政协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把文艺工作放置于一个国家、民族“培根铸魂”的高度来阐述,体现了党中央对文艺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文艺工作者的殷切希望。

  作为文艺工作者,特别是文艺评论界,应该如何落实讲话精神,实现应有担当?我觉得这一段讲话,值得我们深思。他指出,几年来,文化文艺界、哲学社会科学界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明方向、正导向,转作风、树新风,出精品、育人才,在正本清源上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更加巩固,为人民创作的导向更加鲜明,文化文艺创作生产质量不断提升,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加快推进,取得了显著成绩。

  这里,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两个概念:正本清源、守正创新。我认为这是理论界、评论界应该继续发力发挥作用的地方。什么是中国艺术之“本”,什么是中国艺术之“正”,哪些是中国艺术必须世代坚守、舍此即不可奢谈中国艺术的文化“根脉”所在?文艺界出现的一些乱象,跟理论工作未跟上有关。理论问题不厘清,创作迷乱不会停止。观念混乱下的艺术,可能非但不能协力“培根铸魂”,反而会自乱人心。所以要承担新时代的使命,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文艺评论界大有可为。

刘建生(中国画报协会会长): 

读图时代的文艺号角 

 

  文艺作品影响人的耳目,濡染人的情感,俘获人的心灵。所谓的文以载道,文以传情,文以植德,正是通过人们的感官、感受、感想形成的。

  随着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我们接受文艺讯号,除了文字、音视频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渠道,那就是读图时代的到来。

  习近平总书记看望政协文艺界、社科界委员,对文艺、社科工作者时的嘱托,以及对文艺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首先为我们描绘了一张文化发展繁盛的美好蓝图,同时又提出了实现这些目标的路线地图,有解决我们认知和见识的思维导图,更有支撑我们创新、创造的精神图谱。

  美好蓝图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丰富、更有营养的精神食粮。思维导图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路线地图是,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时代,实现从“高原”向“高峰”迈进,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精神图谱是,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

  这些宏图大略,应当成为当代文艺评论、文化发展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根本遵循。

戴清(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 

以讲话精神引领现实题材创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这为时代的文艺创作与文艺评论指明了方向,是当下现实主义影视剧创作的思想宝典。近年来,现实题材影视剧创作强势回归,纠偏了前几年该类型创作一度存在的“口碑与收视倒挂”现象,是创作立足中国现实、植根中国大地的重要收获。现实主义创作的最大魅力就是反映与揭示现实、真实再现与细致描摹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民的精彩生活,同时也要直面社会问题与矛盾;现实题材创作还需要将现实主义精神及美学追求贯彻到每一个创作环节和制作流程中,让作品自始至终地灌注饱满的工匠精神,这一点对容量巨大的长篇电视剧来说更为重要;此外,还要对现实事件、专业问题巧妙地进行艺术转化、提炼与概括,有力克服偶像化、传奇化、轻浅化等不良创作倾向对现实主义美学原则的干扰与阻断。

田水泉(人民法院影视中心主任): 

新时代呼唤杰出文艺评论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呼唤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近几年,广大文艺工作者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深入生活,勤奋创作,文艺战线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良好局面,文艺作品整体水平比之前有了明显提高,出现了不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市场反响和百姓口碑双丰收的优秀作品。一大批优秀文艺工作者在成长。

  新时代也呼唤杰出的文艺评论家。当下文艺创作的繁荣为优秀评论家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空间,广大文艺评论家一定要深入学习、认真领会、自觉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一系列讲话精神。首先要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坚守高尚职业道德,自尊自重、自珍自爱,以高远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为同行、为社会作出表率;其次要坚定理论自信、文化自信,恪守正确的文艺观和价值观,在专业上下苦功、练真功,以正确的审美观奉献人民,以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创作;第三要自觉承担新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不负重托,敢于亮剑,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表明立场,在艺术质量和水平上敢于实事求是,用观点鲜明的文艺评论甄别良莠,发挥好文艺批评的功能和作用。

舒勇(中国社会艺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当代艺术家): 

创作无愧于时代的文化符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描绘时代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

  作为文艺工作者,我深受鼓舞。由于我经常穿梭于异国他乡,迫切地认识到为国家创作、打造超级符号的重要性。艺术家用艺术为国家打造符合时代发展的超级文化符号,是应有的责任与使命。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要求我们在创作中既要表现独具魅力的中国“个性”,又要具备与世界共鸣的国际“共性”,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文化表达和文化符号,润物无声地推介中华优秀文化,为中国深度融入国际社会发挥积极作用。我将坚持以“四个自信”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把创作出新时代的艺术精品作为我个人终身的信念和追求。

孙海波(中国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导演、编剧): 

不辱使命做人民的歌者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全国广大文艺工作者指明了方向。如何学习领会讲话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不辱使命做时代的歌者,成为我们思考和解答的命题。我有幸成为电影《周恩来与乌兰牧骑》和电视剧《乌兰牧骑》的编剧、导演,为大家讲述这段发生在草原、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动人故事。在电影文学剧本创作初期,得到了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的支持和认可,为电影的成功拍摄奠定了牢固的理论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文艺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样,是净化思想、剔除糟粕的良药,是不辱使命做人民歌者的强大思想动力,必将使红色文化这棵大树茁壮成长,带来文艺的春天。

  (本文图片来源于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编辑:陈宁)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