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评论>锐评

公共卫生危机之下,设计何为?

时间:2020年06月15日 来源:中国文艺网 作者:张通
0

  编者按: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当前,疫情尚未结束,发展任务异常艰巨。具有疗愈价值的艺术一直发挥着以“艺”战“疫”的责任担当,为辅助公众心理创伤治疗提供了有效的精神支撑。沉浸在艺术滋养下,设计何为?设计师何为?如何以相关设计服务提升后疫情时期的产业动能,提升公众的幸福感与安全感?请听来自设计业界的思考和声音。

       图片来自视觉ME设计师社区,图片采用传播渠道为中国日报社海外社交媒体:推特账号和脸谱账号,图片作者为望晓(左)、阿走(右)。活动来源为“我们在一起”2020抗击“新型冠状病毒”全球招贴设计公益征集活动。
  • 没有如果

  危机面前没有如果。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社会信息网络化背景下,全球公共卫生事件突发几乎不可避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就是一次再现实不过的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疫情以其较强的社会性与不确定性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进行了一次大考。

  • 社会修复

       疫情危机下,公众需要生命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疗愈。具有疗愈价值的艺术一直发挥着以“艺”战“疫”的责任担当,为辅助公众心理创伤治疗提供了有效的精神支撑。2020年4月8日,以“让艺术为灾难疗伤”为主题的仰山论坛在北京举行,在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徐里的主持下,艺术家们围绕在疫情期间的艺术创作经历,以及如何在呈现灾难的艺术创作中更好地表达人文关怀等话题展开讨论和深入交流。5月21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来自文化艺术界的政协委员纷纷建言献策。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呼吁,疫情之下需要充分发挥艺术的疗愈功能,拓展守护大众健康的途径。他建议“对疫情等灾害影响严重地区的公共空间形象进行深度规划,鼓励艺术家为公共空间创作具有心理疗愈元素的艺术作品,深度服务更广泛的人群。”

       沉浸在艺术滋养下的设计行业,应当如何在疫情危机中“发声”,是否需要重新审视人性、社会、生态等理念,链接对善与爱、真与美等基本生命范畴,加深公众对“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认知、理解、共鸣。参加全国两会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教授的建言就为“设计何为”提供了更科学更精准的设计指引。他具体建议“加强防疫信息产品设计,建设国家防疫‘灯塔系统’和‘人海系统’信息产品系统;加强防疫工业产品设计,提高防疫产业自主率;加强防疫服务方式设计,提高服务业抗疫情能力;启动‘后疫情产品升级计划’,发展生产促进就业”;他还建议“成立‘国家公共卫生产品设计研发中心’,组织有关方面的科学家和设计师一起攻关,创造21世纪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的产品设计”。他表示,“加强防疫产品设计,不仅有助于为疫情防控的全过程提供产品支持,还能够以相关服务提升后疫情时期的产业动能,对促进就业、加快恢复经济社会运行秩序也十分有益”。
 
公益海报设计作品《归来》,设计者为张通。
  • 设计召集

  疫情危机加速了设计行业与社会、政府间的配合,通过设计作品和经验,让公众重新关注设计本身,彰显设计在疫情危机中社会修复功能。正如苏州大学李超德教授所说,设计“赋予了人类思维领域创造活动的本质,它的第一要义却是功能性的”。疫情当下,如何有效发挥设计的功能性?以平面设计为例,公益海报设计依然是重要的平面设计门类,它能够迅速、直观地传播中央有关防控工作精神和要求以及正确防预方式。在业界,2020年1月30日,在民盟中央宣传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民盟北京市委文化委员会的支持下,北京设计学会、北京国际设计周有限公司、创意中国设计联盟、长江经济带创新设计产业联盟、中国创新设计产业战略联盟设计教育工作委员会、湖北省包装联合会设计委员会、武汉市工业设计协会、视觉Me设计师社区、北文艺术、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等主办单位集结了160家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共同举办了科学、同心、生命——“我们在一起”2020抗击“新冠病毒”全球招贴设计公益征集活动。举办方呼吁设计师用创意智慧,设计出鼓舞斗志、传播科学、凝聚力量的公益海报,用最直接的感情、用最大的力度去吹响设计的集结号。截至5月7日统计数据,已有7058位参赛者投稿作品数量超过1.7万幅,活动官网访问量达47万次。其中由人民网搭配疫情资讯推送到各个手机锁屏的作品曝光量累计超过33亿次,收获总点赞数超过1378万次,作品单日点赞量最高达47.7万次;除线上传播外,北京市朝阳区委统战部、科协还将公益海报印刷5000余幅,张贴于北京朝阳区各公共区域宣传栏,让人民群众客观、理性、科学地预防与应对疫情。同期,“浙江城市美术双年展2020抗疫海报特展”“湖北武汉 大爱无疆”“呼吸·共生”“豫你同行”“团结就是力量”“我们都是一家人”等抗疫主题的平面设计展览也正在进行中,其中不乏国外优秀设计师倾情投稿参与。

  在学界,首都师范大学李中扬教授带领视觉设计与教育研究所和北京设计学会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委员会团队,联合《读者》杂志社开展了“爱与希望,终会带来温暖的春天”线上公益海报设计展,择优作品已在《读者》杂志2020年第6期发表;北京化工大学周小儒教授团队倾情创作360余幅抗疫海报作品,网络阅读量累计近300万人次;在疫区以艺术与设计抗疫的湖北美术学院叶佑天教授发起的“蒿目时艰抗疫系列艺术作品网络展”,公众号图文“视觉语态篇”单篇阅读量达1.2万次,为防疫工作的进行和后续防疫储备提供设计参考。

 
       儿童防疫安抚口罩,图片来自《设计》杂志社,设计者为天津财经大学晋小飞、靳琰、马亮亮、吴玮珺,指导教师为刘元寅、张帆。
  • 设计责任

       设计师在重视创新、创意和视觉表现的基本内核之外,更多的是用真情实感去凝聚人心、传递正能量,诠释设计作为人类认识疫情和探讨人类自我拯救之路中的功能。必须思考的是,平面设计在所被赋予的社会责任之中,能否唤起公众的“深层潜意识”?换句话说,张贴在社区中符号化、形象化、场景化的抗疫海报创作是否能够像疫苗一样直接有效地拯救生命?因此,突破设计专业的壁垒,需要设计师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宏大视野的整体思维有深刻的认知,将设计实践转化为一种跨边界的社会实践,在疫情危机下服务社会公共卫生事务、参与社会公共卫生治理。

  例如,以服务和问题解决为视角并被迅速设计与建造起来投入使用的“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方舱医院、智能疫情防控协作机器人、消杀无人机、数字测温人脸识别检测系统、公共环境下手部消毒器等公共设施和个人防护的创新性设计;用户可以随时生成海报对数据进行收藏和二次传播的、以三维互动地图方式来呈现各地疫情数据的疫情信息可视化设计等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实操性的设计正在迅速回应“设计何为”,为全球提供了抗疫智慧和中国方案。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数字艺术与传媒学院顾群业教学团队将疫情历史事件融入教学,指导学生以在各自岗位上默默奉献的“平民英雄”人物形象为原型创作次世代游戏模型设计,亦是抗疫硝烟中的一丝轻松与浪漫。

  还有一个设计焦点,便是农贸市场的设计。以浙江省绍兴市店口镇侠父村农贸市场改造提升为例,设计师利用南方气候特点,以全开敞的形式改造屋顶,“将光线最大限度地引入檐下,形成了良好的通风效果,避免了污浊空气的聚集”。然而这只是个案,在我国高速城市化的过程中,作为城市不可或缺的市民生活配套项目,绝大多数农贸市场的设计与建造一直滞后。疫情危机之下,农贸市场更应该被管理者重视,农贸市场的设计同样也应当是新时代设计师解决公共卫生危机的使命和担当。我们有理由相信设计师正在深刻了解中国社会发展和真实的设计现状,梳理设计与人性、社会、生态的关系,以设计态度、设计价值、设计立场为抓手,着力寻找属于中国的生活美学趣味与设计美学品格。

  • 设计何为

         随着疫情防控成效的持续显现,中国经济在努力地恢复运行,而疫情带来的影响仍在持续。面对基数庞大的受影响人群,如何真正以设计智慧应对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现实所需,探索公共卫生事业更多的未来可能性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路径,疫情危机给设计行业提出的历史性命题将需要更长期的摸索和解答设计何为。
 
(作者:张通   单位:北京设计学会视觉设计专业委员会)
(编辑:邱茗)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