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评论>锐评

抗疫文艺的时度效

时间:2020年03月02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徐粤春
0

抗疫文艺的时度效

徐粤春

  2月22日,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走出隔离病房不久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护士耿娜与远在北京的女儿视频聊天时,摄影师为她们母女拍下一张别致的合影。中国摄协赴湖北抗击疫情摄影小分队 李舸 摄

  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持续,疫情下人们内心遭受的猛烈撞击,引发了情感世界的波澜狂飙。《诗·大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疫情防控期间情感积蓄,外化为巨大的文艺创造喷薄而出,诗歌、音乐、美术、摄影、书法、视频、网络文艺等等海量作品,成为“疫期”重要精神文化生活内容,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出积极贡献。

  文艺是由形象思维主导的个体精神外化,但其中离不开理性思维发挥重大作用。抗疫文艺是人类社会处于灾难时空下的文艺实践,具有其特殊的发展演进规律。运用理性思维,把握好特殊规律,尤其是把握时机、尺度和效果,能够有效指导抗疫文艺创作。

  其一,把握好时机。随着疫情的发展,对文艺的需求重点也不一样。抗疫伊始和中期,疫情蔓延,社会恐慌,在生死存亡的关头,需要迅速统一思想、凝聚意志,调动全社会资源和力量共克时艰。文艺战线与其他战线一样,都要服务抗疫这个总目标。这个时候,文艺的教育功能、传播功能凸显,讴歌英雄人物、抚慰心灵创伤、传播防控知识,为全社会克服困难战胜疫情提供强大精神支撑,是抗疫文艺的主要任务。文艺的认识功能、反思功能并不是不重要,但在此阶段并不必因此而求全责备。抗疫后期及疫后,随着疫情得到基本控制,事实真相拼图逐渐完整,人们对灾难的反思不断深入,具备深度反思的文艺作品才具备出场的条件。可以想见,具备担当精神、悲悯情怀和创造能力的中国文艺家,一定会直面这场苦难,经过沉潜打磨锻造,留下无愧于人民的抗疫精品。

  其二,把握好尺度。艺术表现方式多种多样,使用夸张变形是普遍的手法。抗疫作品应注意夸张变形的尺度,否则会被认为过于矫情,超过修辞的限度,过于轻飘让人反感。过度的歌颂,偏离了灾难文艺的主基调,失去苦难的重量,效果适得其反。过度的批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无视抗疫成绩的主流,把偶发当必然,视个别为一般,哗众取宠、博人眼球、奇谈怪论更是不可取。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反映事实真相、抒发真情实感的作品,才无过度修辞之虞。此外,还有数量和质量的尺度。当前的抗疫作品数目海量,但让人眼前一亮、产生广泛影响的高质量作品不多,有不少是应景之作、仓促之作、交差之作。对英雄模范的造像、对感人事迹的叙事、对伟大精神的开掘等等,还有一定距离,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表现力和传播力还不足。在创作中克服浮躁心理,追求精益求精,注重质量不追数量应该是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其三,把握好效果。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是文艺的职责。不辨真假、不知美丑、不懂善恶,是抗疫文艺的大忌。这个问题解决了,抗疫作品才有正效果,否则就是负效果。这个问题并不简单。比如,怎么看待抗疫中的牺牲、代价和成本。在紧急关头,果断采取的防控措施,最后取得成功,但同时造成不小的损失,甚至是牺牲。有些人认为,这些损失和牺牲是可以避免的。美国管理学家和社会科学家赫伯特·西蒙曾说过,任何组织不可能追求到最理想、最优化的决策,只能追求在当时条件下令人满意的决策。也就是说,世界上没有不需付出代价的完美决策,也没有无需成本的收益,任何决策都有其容错范围,这是公共管理和社会治理中的常识。俗话说,有奋斗就会有牺牲。不能把必要代价、成本甚至是牺牲当成工作的失误甚至是失职,成为抗疫作品的抨击对象。防控工作评价需要专业权威部门认定,创作者不能只凭网络和社会传言就作出判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进行全面科学理性的分析,从而确定创作的立意、主旨和价值取向,这才是创作者负责任的态度。

(编辑:郝红霞)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