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评论>锐评

留下经典,让纸质书出版“物有所值”

时间:2019年01月21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周慧虹
0

  日前某图书零售数据监测系统发布了2018年畅销书榜单,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虚构类畅销书前十名竟无一本新书,与之形成鲜明对照,《活着》《平凡的世界》《百年孤独》《月亮与六便士》等经典小说则呈现出长销不衰之势。

  正如业界人士指出的那样,这份榜单折射出书业的真实态势——新书对整体市场的贡献不断下降,市场份额在2008年降到30%以下,2015年进一步跌进20%。那些浮夸注水之作很难经受住时间的考验,经典书目让人百读不厌,许多新读者也愿意读老书,这是经典作品的吸引力。

  伴随经济社会发展,我国文化出版业日益步入跃升的快车道。有资料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共有出版社585家,这些出版社仅在2017年就出版书籍新版231173种、重印194443种。图书出版的繁盛固然可喜,然而,每年出版的新书是否物有所值,真正得到了读者的广泛认可,答案委实不容乐观。也有数据显示,从2014年1月至2017年10月,综合实体店、网店及零售三个渠道数据,年销售数量小于5本的图书,占全部图书品种的34.5%;年销售数量小于10本的图书,占全部图书品种的45.19%。这其中,不乏相关出版社雄心勃勃推出的一些新书,这些新书出版之后即面临滞销,最终不得不经由造纸厂回炉重又化为纸浆。

  不可否认,当前社会上的阅读氛围尚显浮躁,太多的人难以静下心来专注读书,即便有些人有心回归纸质阅读,也比较容易受到热衷于轻松好玩的文字等轻质阅读风尚的影响。至于一些出版社,则基于自身经济利益方面的考量,面对读者的阅读消费倾向不是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反倒以投怀送抱姿态努力将更多快餐文化内容列入出版计划,争着抢着呈现给读者,其结果,难免造成同质乃至低劣出版内容在供给上的趋于过剩,由此导致读者的厌弃自然也就不难理解。

  与网络电子化出版方式相比,纸质出版消耗的自然资源无疑更大。新闻出版产业报告数据显示,我国2016年新闻出版图书用纸量182万吨,其中书籍121万吨;2005年至2016年,出版图书用纸量复合增长率为4.2%,其中书籍增长率为7.3%。这些枯燥数据的背后,伴随的是木材及水、电等资源实实在在的耗费,是我们置身其中的自然环境为此承受的污染压力。有得就有失,当我们乐享纸张及纸质阅读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往往不得不为此付出环保等方面的相应代价。

  所以,当前面对环保形势的日益严峻,面对纸张价格的一路上涨,面对新书出版整体上销量欠佳的现状,相关出版社不能再依照以往的惯性思维来经营决策,过去那种过度倚重纸质出版,跟风、媚俗的出版运作导向确实需要改一改了。

  笔者注意到,与以往争相扩版的发展态势相左,近年来,诸多中央及地方报刊相继采取缩减纸版的举措,更多内容选择通过网络客户端立体化呈现给读者,从而在经济效益与传播效应上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作为图书出版,也有必要朝着这种出版动向努力。既然,纸质书出版需要投付更大代价,那么,出版社就应进一步严格把关,确保留于纸面的内容物有所值,堪称经典,相应地,把那些时尚、轻质的内容交付网络电子出版形态,如此有所侧重,方能各得其所,促使我国图书出版业在网络信息化时代更为健康稳妥地成长。

  

(编辑:高涵)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