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评论>锐评

巧用科技力量,让城市文化传播时尚起来

时间:2018年05月07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邓立峰
0

  听着《西安人的歌》,去永兴坊摔个碗,去长安大排档吃个毛笔酥,去回民街吃个小镜糕……西安成了“网红”城市,网友们把在西安游玩的小视频发在抖音短视频平台上。据报道,截至四月底,抖音上关于西安的视频数量已超过61万条,播放总量超过36亿次。而今年的“五一”假期,西安共接待游客1014.56万人次,同比增长69.05%。也是在近日,西安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与抖音短视频达成合作协议,双方计划基于抖音的全系产品,在世界范围内宣传推广西安的文化旅游资源。

  在一些以直播、短视频等为互动形式的新媒介平台频频被曝光涉及低俗、涉嫌违法而被整顿之际,抖音短视频平台以这样的方式亮相,西安也因此成为“网红”,无异于网络新媒介中的一股清流,让人们看到新技术、新媒介并非只有野蛮生长和各种乱象,而是能够在正能量的传播上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发挥更好更大的作用。一方面,完全以用户原创为内容产出方式的开放式社交平台,某种程度上,它们存在的问题多少跟自身的特性有关,难免有成长的阵痛。另一方面,如何在不影响用户合理需求的基础上规范管理,确实考验有关管理部门的智慧。在这两方面得到较好的磨合与规范的前提下,社交平台蕴含着的巨大技术能量和传播力,值得受到更多关注。这启示我们,借助网络社交平台,城市文化也可以得到更好地传播。

  占据互联网潮流前端的短视频平台,让一个有着丰富文化资源的古都再次成为“爆款”,这自然与短视频平台自身的热度分不开。社交平台上存在一种“网红效应”,“从大东北飞到大西安,就为了吃个毛笔摔个碗”“为了摔个碗专门从重庆跑到了西安”,网友们为他们拍的短视频配上了这样的解说。能吃的“毛笔”、能摔的碗、能画小猪佩奇的糕点……不难发现,在短视频上火起来的西安城市元素,更多的是这些带有某种“时尚”意味的元素,而非人们传统印象中西安的标识——兵马俑、钟楼、秦腔等。社交平台上,很多人更愿意去分享有一定新鲜度的东西,这种“网红款”的分享也契合网络分享行为本身的特点。另外,社交平台上的话题设置功能也会产生一定的集聚效应,对人们在社交平台上所产出的内容有一定的引导力。而看似由用户产生内容的平台,实际上并不是完全“去中心”的,通过视频推荐模式的设置,视频平台也可以干预流量的走向。

  过往一些对城市的宣传,更多是以“硬”的方式推出的:借助于打造“城市名片”,运用平面广告或城市纪录片的方式为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做宣传。这种传播方式当然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信息日新月异的当今时代,久而久之难免难以持续吸人眼球,甚至让人们一提到某个城市首先想到的是已经被符号化了的地标,而对城市其他的文化资源毫不知晓。同时,“硬”宣传容易给人目的性、功利性较强的感觉,也可能会消解人们的接受欲望。“抖音让西安火了后,人们终于知道我们西安人不是都住在窑洞里了。”一位西安网友的调侃,不仅说明过往对旅游资源的某些宣传产生了接受偏差,也说明一种更具亲和力、更有互动感的宣传方式已经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随着人们生活的“网络化”与个人注意力的“移动化”,地理区位的价值越来越失去聚合力,如何挖掘城市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价值,并使具有“文化范儿”的资源更“时尚”,开始变得更有意义。而社交网络为城市和个人的联结提供了一个平台,作为社交主体的个人会把城市文化作为积攒自己的社交资源的依托。在这其中,为普通人提供“上镜”机会的短视频平台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个人与城市景观产生关联的独特视角。

  相比于以往城市文化传播的话语构建,短视频为城市文化的个体话语传播提供了平台,而依托于真实体验展示出来的个体话语,无疑更真实、更具吸引力。以往说到城市文化,我们强调更多的是“传统”“历史”,要借助社交平台传播城市文化,恐怕也应该善于挖掘更“时尚”、更具流行色彩的城市文化价值,吸引作为自媒体的个人成为有效的传播节点。传播城市文化,不仅可以和值得追时尚,甚至不妨追上科技的脚步,让时尚来得更“猛烈”一些。

(编辑:白伟)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