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评论>锐评

工业遗产保护应有“文化味儿”与“时代感”

时间:2018年01月15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李鸿达
0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第一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张裕酿酒公司、鞍山钢铁厂、旅顺船坞等11家单位榜上有名。这既是国家推行“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一大举措,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文化建设开辟了新的道路。

  诚然,保护好工业遗产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文化的应有之义,但如何才能真正保护好工业遗产至今仍是学界业界所热议的话题。笔者认为,“文化味儿”与“时代感”是挖掘好、保护好、传承好工业遗产的重要方面。

  工业和文化这两条看似完全不相交的平行线,其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广义来说,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从某方面来说,工业企业的实体以及它所创造的产品就是物质文化,而它在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中所蕴含的时代精神就是它所承载的精神文化,二者协同推进工业企业共同向前奔跑。物质文化满足了社会对物质产品的需要,推动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而精神文化作为人们在社会生产实践中最直接、最根本的力量源泉与精神动力,时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社会行为以及价值取向。

  近代工业尤其是重型工业对我国社会经济作出过巨大贡献,孕育出了“鞍钢精神”“大庆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工匠精神”等伟大的时代精神。这些精神都是国人的宝贵财富,我们这一代人有责任将它们传承下去。其实,每一个工业企业的文化精神都集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行业性于一体,这使得企业文化精神各有特色,它们整体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文化。因此,各级政府、企业在进行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扬过程中,一定要着重塑造各工业遗产的文化特色,使得工业遗产具有鲜明的“文化味儿”。

  挖掘好、保护好工业遗产的文化精神只是一个开始,最终目的是传承好,让它们深深刻进一代代国人的内心深处,引导国人不断向前。而要想传承好这些工业企业的文化精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时代在发展,人们对文化的追求也在发生变化。如果我们不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再像以前一样简单地保留一个厂房博物馆,摆一些图片、实物,写上几段“华丽有力”的文字介绍,那么我们的传承就太跟不上形势了。

  当今社会,人们被各式各样的科技产品所包围,形成新的行为方式和社会习惯。因此,如果我们在不改变工业遗产“神”的前提下,利用新媒体技术、3D打印技术、VR/AR技术等高科技手段的“形”来打造工业遗产,让冷冰冰的厂房、博物馆、图片、实物真正活起来,让工业遗产的传承具有“科技感”“时代感”和“新鲜感”。想必这样的传承方式更能够吸引参观者。

  第一批国家层面的工业遗产清单已经公布,相信后面会有更多的清单。各级政府和企业应履行职责,充分利用好国家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做好工业遗产的保护工作,使中国工业的软实力不断增强,为构筑起“中国制造2025”的柔性支撑添砖加瓦,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文化早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中的璀璨明珠。

(编辑:王渝)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