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话题专题

电视剧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是根本

时间:2019年11月18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关戈
0

电视剧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是根本

——从电视剧创作集数下降和古装题材减半说开去

  第25届北京电视节目交易会刚刚落幕。会上发布的《中国电视剧风向标报告2019》显示,今年1月至9月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备案的电视剧部数和集数跟去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减少了240部和10612集,同比分别下降27.1%和30.1%。同期,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剧目一共有646部、24597集,其中七成是当代题材的电视剧,古装剧只有一成左右,与2018年相比,古装剧减少过半。可以感觉到,电视剧产行业正在经历调整、渐趋静水深流。

  从媒体报道的情况看,这跟政策的“内容管理”有关,用业内的话说,是“政策收紧了”。这种体验式的行业表述,其实并不全面。2018年,新设立的国家广电总局在宁波召开的全国电视剧创作规划会议上明确提出,要“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推动中国电视剧在新时代焕发新气象、实现新作为”。与此同时,回顾过去一段时间里电视剧创作“注水剧”备受诟病以及演不尽的宫斗、玄幻或抗战神剧,那么就很容易理解,“高质量发展”已是时不我待、迫在眉睫,而政策调控不过是让那些在市场泡沫中嗨得太久的人重新清醒过来,让行业发展更加健康有序。显而易见,此次交易会已初步显示出了调控的成果。

  几十年来,电视和电视剧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当中始终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那个电视剧资源较为稀缺、播出平台比较单一的时代,我们诞生过《渴望》这样曾风靡大江南北的优秀作品,至今仍让亲历者念念不忘。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发展日新月异,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电视行业发展也在改革创新中不断与时俱进、阔步前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逐渐实现“制播分离”,拓宽剧目生产渠道和产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出现了《还珠格格》《我爱我家》《大宅门》《甄嬛传》《潜伏》《士兵突击》等一大批收视和口碑双丰收的优秀作品。在这个过程中,电视剧行业不断做大做强,特别是伴随互联网平台的建设推进,不管是制作机构还是播出平台,都更加丰富和多元,人们可选择的频道或节目剧目也越来越多。

  与此同时,一条悖论似乎也时隐时现,从“广告”到“收视率”到“流量”等关键词中,一方面释放出积极的协调机制,让优秀电视剧创制各方获得市场回馈的经济奖赏;另一方面某些资本又难免显出狂欢式的焦躁浮躁。当动辄50集、80集的大体量剧目频频涌入电视荧屏,“注水”似乎就成了一个熟练工种。而2015年前后的IP热,其中当然也有延长价值链的合理诉求,并且国外也有此类做法的成功案例,如系列剧;但浮躁的、粗放的、不成熟的资本逻辑,往往是以资本流动而非作品沉淀为基础的,或者说,当抢IP、出爆款和跟风形成一种生态共谋之时,像曹雪芹写《红楼梦》那样的方式只能被驱逐出“大观园”。笔者曾跟业内人士交流,谈到2015年后电视剧市场的情况,他就说到,播出方往往会问“你有没有IP”,或者更加直接地点名,“我需要像某某电视剧那样的作品”。这情况让人瞠目结舌,但其实内心里更主要的是恐慌、恐怖,觉得创作要完蛋了。

  见诸媒体的一些说法,有的说是房地产商进军了电视剧产业,总之就是“资本大鳄”搅乱了电视剧创作生态。具体情况如何,暂不去论,但若回顾一段时期里的电视剧创作,确实能够感受到一种资本围猎的“盛况”——题材不管是否雷同,一定是当时流行或能搅起话题的;演员不管演技如何,一定要颜值担当、流量明星,当然片酬自然不菲。在这些浩浩荡荡的围猎中,部分电视剧的商业属性和经济效益被放大、被扭曲、被异化,而一些真正反映当代现实生活、人民群众心声的优秀作品,反而在泡沫包围中不扬不显,没有更好地发挥出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恰恰反映出创作缺乏“压舱石”而随喧哗起舞的乱象。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在笔者看来,这是有现实语境和明确针对性的。

  从有关主管部门近些年来陆续出台的政策看,电视剧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其实早已受到关注。不过,早已产业化的电视剧行业,不管是它的成就还是问题,都不仅仅是创作问题,还牵扯到行业生态链的方方面面。就像它的市场化过程既激活产能也带来浮躁,对于这些问题的管治、调控和引导,往往也很难“一刀切”。如果从电视剧发展与时代同频的维度看,或许可以理解,电视剧行业正面临着一系列全新的、或许带有行业周期特点的课题,而这些课题都需要相关管理者、从业者静下心来,认真沉淀和思考。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里,创作者该如何描写这个时代里人们的所思所想、精神需求呢?如今中国的许多农民已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形象了,而是城镇化之后的农民,我们的电视剧主创对他们的生活和心理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吗?在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播出之前,恐怕很多人还以为只有古装玄幻剧才能赢得收视率,可谁能想到,这样一部那么“平凡”甚至很“土”的作品,居然受到了广泛追捧。由此可见,追逐题材、剧目“注水”至少是外道的、粗糙的,不是有志于此者的长久之计;而静水深流地、潜心地研究、抒写我们这个时代的生存环境、生活细节、精神脉动,才能够出来更好的、高质量的作品。同样地,成熟的资本绝不是患得患失、动辄清仓的短炒者,而是有自信、有定力甚至有情怀的文化投资者。倘若如此,恐怕创作生态会健康有序得多。

  作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并以丰富的活动、有效的举措促成交易、推动创作、繁荣产业的平台,此次北京电视节目交易会就像一个晴雨表,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它反映出了近些年政策调控的成果,更重要的是打开了电视剧产业从粗放型向更加健康有序发展的升级窗口。因为渐渐显出的静水深流,更加有利于转型升级。

(编辑:李想)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