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话题专题

好综艺,还需原创力!

时间:2018年10月22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邓立峰
0
国产综艺“出海”,原创才更具“国际范儿”  
  曾经引起热议的《国家宝藏》再次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日前在2018法国戛纳秋季电视节上,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国媒体和同行的目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还与被称为“全球最大的独立制作公司”的恩德莫尚集团签约,双方将进行《国家宝藏》国际版的合作,同时与英国广播公司世界新闻频道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制作纪录片《中国的宝藏》。作为一档主打“文物牌”的电视综艺节目,《国家宝藏》去年年底一经播出便获得了口碑与收视率的双丰收,而今,《国家宝藏》又在海外引起业内人士关注。与此同时,国内在线视频网站优酷近日与福克斯传媒集团签署合作协议,福克斯买下了优酷原创综艺节目《这!就是灌篮》的模式版权,将在海外进行节目的本土化开发。
  两档国产原创综艺节目同时“出海”,让人对我国综艺节目重燃信心。过去一段时间以来,似乎我们的综艺节目总是伴随着种种争议,从最开始的“假”和“不接地气”,到后来的“高仿”抄袭成风,再到“套路化”跟风严重……不可否认,随着制播分离模式的普及、播出平台和观众群体的精细化,我国综艺节目正经历着“最好的时光”,节目可以称得上种类多元、数量繁多。然而不得不看到的是,表面的热闹,并不能掩盖节目质量的“敷衍”和行业发展环境的病态。在这种情况下,热播的综艺节目反而口碑遇冷,看起来还能“大卖”几年的综艺节目却熬不到三季五季。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在国内综艺节目依赖于买国外综艺节目版权或干脆直接复制借鉴的时候,也有很多平台在坚持探索自制原创综艺节目,近年来,像《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原创电视综艺节目以及一些原创网络综艺节目都叫好又叫座。而此次《国家宝藏》《这!就是灌篮》“出海”,不能不说是国产综艺节目的一次“逆袭”。
  一个好的综艺节目,除了回应如搞笑、思辨、温情等符合其定位的特殊诉求外,还要把观众拉进到节目的情景中,让观众产生角色、情感或逻辑的代入感,同时还要通过合理的叙述方式,让观众产生互动感。而优秀的综艺节目往往会针对特定的表现对象,提供一个独特又成熟的叙事框架。《国家宝藏》的成功,除了在于其用心挑选的“宝物”及各具特色的演出者和讲述者外,“纪录式综艺”的定位,也使得节目的叙事方式有了创新性,讲故事的方式也打破了过去同类节目以知识介绍为主的叙事模式。更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宝藏》真正做到了以人作为节目的落脚点,“文物”的故事也成了“人”的故事。通过讲述,将文物与人联系起来,富有人文气息,令观众回味无穷。当然,《国家宝藏》所提供的讲文物故事的模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讲述者是否能拿来直接嵌套,尚未可知,但是《国家宝藏》的确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讲述文物故事的可行模式,提供了一个可供海外制作方用来本土化改造的样板。
  对于综艺节目来说,这种针对特定表现对象的独特叙事框架是其核心竞争力,而这种竞争力,是那些仿制的节目所没有的。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像《幸存者》《极速前进》等一些海外原创综艺节目,已经播到了十几季二十几季,而它们的仿制节目却往往很难适应本土化改造的过程。可见,用心探究并打造一款原创的综艺节目,虽费时费力,但毕竟更容易赢得认同,并更有可能播得长长久久。正所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为民族的文化更有其独特性;同理,对于综艺节目来说,具有中国智慧的独特性的原创节目才更会有“国际范儿”。
文化综艺仍需挖掘行业原创力

  近年来,一批文化类的慢综艺节目迎来发展好时期。诗词类、成语类、汉字类等传统国学内容的节目风靡一阵之后,又兴起了一波音乐类、表演类等泛文化艺术节目,去年起热播的表演竞技类节目《演员的诞生》、今年以来的《幻乐之城》以及近期新开播的《一本好书》等,成为接力的“第二梯队”,在导向引领的同时,不断发掘文化综艺节目的可能性。

  文化综艺节目不是当下的新事物,大概在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读书类、朗读类、电影推介类的节目就曾经占据电视屏幕的半壁江山。彼时,整个文娱行业需求侧的能量方兴未艾,但产品的种类并不丰富,产能有待提高,文化综艺由于背靠广阔的文学艺术经典库存,可供利用的内容取之不尽;另一方面,由于传媒介质和平台的因素,文化综艺非常适合家庭“客厅化”的观演场景以及观演节奏,类似电影推介的节目,也曾经在尚未培养起院线消费习惯的普通市民群体当中,极大地传播了世界电影文化知识。这是文化综艺曾经走在综艺类节目前沿的重要原因。

  而当下这波文化综艺热产生的背景和条件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毋宁说,供给侧选择文化综艺的理由,更多是对过度娱乐化、强刺激的娱乐综艺节目“霸屏”的一种排异。这种选择,在初始确实给受众带来了口味和节奏上的耳目一新,由强资源、强制作能力的机构输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也的确一上来就占据了该类综艺节目能达到的品质高峰。文化综艺、慢综艺或将拯救综艺市场,乃至从根本上改变文娱行业原创力问题的论调,一时间令人兴奋不已。

  目前看来,文化综艺如何产生行业原创力仍需探索。一方面,社会形态和消费心理的跃迁,媒介和平台的发展,使得文娱类产品的消费场景发生巨大改变,院线、音频、短视频等形式,对内容和受众两方面都进行了彻底的分化、切割、重塑。读书类的内容更适合音频平台,人们习惯于在开车、家务等场景下收听,影视类的内容则偏向短视频形式,以两分钟的高频剪辑加上个性解说对内容进行“三度创作”,而弹幕和社交媒体等则改变了人们观看和消费文娱内容的目的:那就是,学习第二,谈论第一。

  上述情况在文娱产品的生产和传播方面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以《我是演员》为例,如果对节目形态进行一个归纳,这仍然是一档“明星+话题”,乃至需要主动制造议题、引起舆论话题的娱乐节目。而一些没有引进竞技、制造话题等操作手法、相对静态的节目,则在本轮文化综艺的浪潮中很快便热度消退了。

  文化综艺仍需解决文化产业原创力这个根本性问题。有的综艺形式,仅仅是将一些经典文艺作品的选段进行朗读,缺乏综艺元素的二次加工,这样一种快餐式的“知识点提炼”,能够产生多大的艺术效果是值得思考的。因此,文化类综艺,如何突破知识介绍的框架,形成与观众的有效互动,构成观众深度参与和讨论的娱乐模式,仍是需要继续探索的。

(编辑:周春桃)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