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话题专题

基层戏曲非遗传承,人才梯队不能断

时间:2018年10月17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吴月玲
0

  皖西演艺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白树龙1998年进入安徽省皖西庐剧团学习庐剧,现在作为剧团的一把手,他最为担心的问题还是皖西庐剧的传承问题。日前,在中国戏曲学院对参加过2018大运河文化带省市戏曲非遗传承人研修班学员进行回访座谈时,省级非遗传承人白树龙向承办了研修班的中国戏曲学院的老师们诉说着地方戏曲非遗传承之痛。

  白树龙说,剧团之前每十年招收一批学员,因为面临戏曲市场低迷的状况,在2008年他们招收了20名舞蹈演员,转眼间又一个十年过去了,他们今年计划招收40名庐剧专业的学员,正在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经费。白树龙有些担心,如果今年这个计划不能成行,可能会导致人才的断档。白树龙的担心不光来自这笔培养人才的经费是否顺利落实,还来自现在的“00后”孩子是否能承受住学戏的苦、就业后学员会不会被不高的待遇吓跑。
  回访项目的第二站是安徽泗县的泗州戏剧团。泗县文广新局局长卓芝珍介绍当地泗州戏传承情况时表示,2012年,泗县与宿州学院本着校地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事业双赢的原则,合作共建了泗州戏学院,培养了30余名泗州戏本科艺术人才,进一步充实了泗州戏的人才队伍。2015年,泗县泗州戏剧团委托安庆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培养了14名泗州戏专业中专学员,其中,最小的14岁,最大的19岁,这批学员已经加入到县泗州戏剧团的演出队伍中。
  其实,在后继人才培养上,泗州戏同样面临着招考鲜有人报名的难题。卓芝珍说:“这14名学员是从当地贫困户子女中选出的,县财政投入60万元,学员与县泗州戏演艺有限公司签订就业合同,从根本上解决了贫困户脱贫问题。”这一创新的思路既解决了招生的生源,又与当地扶贫工作相结合,实现了戏曲传承与脱贫攻坚互助双赢。
  2010年8月,皖西庐剧团实施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与皖西大戏院合并成立“六安市皖西演艺传媒有限公司”,再加上每年承接近200场的下乡演出任务,以至于很多老观众都以为皖西庐剧团已经消失了。2013年,他们排演的《信义人家》又让他们活跃于老观众眼前。白树龙介绍说,这是一部根据六安市霍邱籍“中国好人”、第三届安徽省道德模范张仁强、张仁秀兄妹替亡兄还债的事迹,精心创作的一部大型庐剧现代戏。2016年12月,这部戏因扣合了六安市政府开展的家风建设活动,得到了大力推广。“很多观众看戏看哭了。”白树龙说,“以前听说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现在看来,我们也是一样。”在剧团拆迁后,他们一直没有固定办公、排练的场所,曾经在远离市区的开发区办公。2017年,由六安市市委书记协调,为他们安排了位于市中央公园内的一处小楼作为办公及排练用。这让剧团员工极为满意,一是节省了场地租金,二是交通方便。白树龙说,现在剧团里大家一门心思就是要让皖西庐剧出新作。这几年,他们都以每年一两部大戏的节奏在向前发展,《又见桂花开》《青春作伴好还乡》《美丽村官》等,都是原创现实题材的大戏。
  无独有偶,泗县泗州戏剧团也是今年才搬到位于公园中的办公地。泗州戏作曲家闵现祥面对负责大运河文化带省市戏曲非遗传承人研修班项目的中国戏曲学院继续教育部主任姚志强带领队伍回访时,说出自己对于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看法。“一个剧团的基础建设就是要进行演员的培育,一个角儿能把一个剧种、一个剧团带起来,演员队伍要形成塔尖。而且现在的环境,对演员的要求更高了,要求演员有文化底蕴,综合素质高。”闵现祥认为,现在的演员要走多元化培养的思路,要有跨界融合的思路。国家一级编剧周德平是泗县人,过去为泗州戏写过不少好剧本,现在他在宿州工作,为豫剧、黄梅戏等写过不少获奖剧本。他则对地方“戏曲搭台,经济唱戏”的模式不满,“这样只会让戏曲越来越边缘化,应该是经济搭台,戏曲唱戏,非遗保护才能进入新时代。”
  在历时数天的回访过程中,大家反映的基层戏曲非遗传承的困难各有不同,姚志强建议基层院团多交流经验是非常有必要的,中国戏曲学院也将继续在人才培养、组织演出、交流沟通上提供平台,为戏曲传承发展贡献一点力量。
(编辑:邱茗)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