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话题专题

《国家宝藏》火成了"大IP" 触摸历史的最好时代

时间:2018年02月14日 来源:文汇报 作者:
0

  《国家宝藏》第一季特展揭晓盛典在电视播出后三小时,B站准时上线,依旧是“流量大户”。打开视频,零点守候的弹幕一下子涌出来。

  五颜六色的文字下,古琴大师李祥霆、笛子演奏家王次恒、琵琶演奏家赵聪、二胡演奏家果敢,以及他们合奏的《水龙吟》,“收割”了一大票年轻粉丝。“此曲只应天上有”“瞬间鸡皮疙瘩”“我们的民乐丝毫不输交响”“此生不悔入华夏”……一句句不吝极致修辞的话语,或者说一次次毫不掩饰的表白,令“正经到骨子里”的博物馆、传统文化,集体变得轻盈生动。相似场景自去年12月以来,每周日晚都会重复上演。B站,节目播放量破2000万;微博上,节目相关的秒拍视频播放量近4亿。

  混剪、说唱、拟人漫画……当新新人类以独有的语汇制造出一个个属于文物的摩登瞬间,事情再次得到印证———这是我们触摸历史的最好时代。

  综艺节目正确打开方式:不轻视年轻人的欣赏门槛,不误解90后的有趣灵魂 

  去年12月初,《国家宝藏》 第一集播出,在见到演员饰演的元代画家黄公望、东晋书法家王羲之、雍正皇帝穿越回清朝,围着乾隆360度立体声吐槽时,有专家曾表示过两层忧虑:戏剧化演绎的“小剧场”会否令厚重的文物降格,自带流量的演员会否带偏粉丝的关注方向。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吴靖对流行文化有持续的观察。她发现,最初那些担忧如今大可解除,“年轻一代的观众懂得欣赏,也有独立判断,知道什么是好的”。几个很明显的例子是,上海博物馆那期,易烊千玺以大克鼎的守护人身份出现,而弹幕的“主攻”方向不是这位粉丝千万的小生,而是潘达于家族几代人誓死保卫国宝的故事。节目中特意展示了上博的“捐赠墙”,墙上993个名字出现时,顷刻间的弹幕覆盖了视频画面。湖北博物馆云梦睡虎地秦简出现时,许多年轻人在网上认真地讨论法家与儒家之争。南京博物院的“小剧场”里,比光脚上阵演绎嵇康的袁弘更惹眼的,是大家关于竹林七贤砖画究竟在哪儿出土的自发科普。

  节目制片人、总导演于蕾透露,他们前期调研时从B站的内容总监处证实了两桩事情:“一是现在的90后普遍特别爱国,他们自打出生就看着国家欣欣向荣,所以他们的身体里满是自豪,特别能被展现祖国伟大、文明灿烂的内容所燃爆。二是B站上最火的IP是上世纪90年代的电视剧《三国演义》。”年轻人不是传说中只喜欢浅薄的东西,相反,对知识的渴求才是他们的群体特征之一。

  正因为没有轻视年轻人的欣赏门槛,节目组创新地运用了高科技舞美;更因为没有误解90后的有趣灵魂,“小剧场”才大胆起用了受欢迎的演员。90后们果然没有辜负美意,除了B站,他们还在各大网站论坛自发成立答疑解惑的小组,从历史典故到“博物馆与博物院的一字之差”,他们一一探讨、解答,末了还不忘加上一句“中华气节,精神永存”,或者直接借用《国家宝藏》主题歌《一眼千年》的歌词“那么厚一本时间,请再翻慢一点”。在网络热搜中,《千里江山图》、杜虎符、《阙楼仪仗图》、骨笛等文物的热度居高不下;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用大半生时间挖掘国宝的陈振裕、一家五代为故宫文物工作的梁金生等等,这些在真实世界里穷经皓首的文物守护人,统统榜上有名。

  在专家看来,年轻人不拒绝娱乐,也不盲从于娱乐。央视很可能示范了综艺的正确打开方式:以年轻的视角、趣味盎然的方式,链接深沉的历史。

  这绝非“一次抵达”的节目,文物“火”起来不妨多几种姿态 

  年轻人扎堆的地方,这档节目俨然火成了“大IP”。2018年伊始,位于故宫文华殿内的清朝各种釉彩大瓶前人满为患,许多中小学生拉着家长的手,指名要看被戏称为乾隆“农家乐审美象征的瓷母”。同样,在湖北省博物馆,慕名前来看越王勾践剑的观众也络绎不绝。据不完全统计,《国家宝藏》 播出后,故宫博物院以及八家国家级博物馆(院),参观量平均增加50%,而“为一座博物馆赴一座城”成为旅游新卖点。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节目的话题不仅限于文博垂直领域。有位专业审计工作人员,在收看湖北省博物馆一期后从云梦睡虎地秦简起步,抽丝剥茧式梳理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审计制度变迁;《中国妇女报》则以“打老婆,秦始皇也会对你say no”为题,在新媒体上给出焕然一新的节目诠释。更甚者,法国的小伙子在看了节目视频后,借着翻译软件加入了网上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的讨论。

  上一次令文物站到焦点舞台的,还是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片子只有三集,但迅速走红网络。令单霁翔感动的是,给纪录片点赞的人有七成以上是18岁到22岁的年轻人,而且播出不久后,报考故宫修文物岗位的应届毕业生就超过了1.5万人。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师曾志从传播学角度提出“多次抵达”。在她看来,《国家宝藏》不是一档“一次抵达”的节目,“传统工业化媒介的发展过程中,人们曾习惯于线性逻辑的思考,总认为有一个本质答案是媒体理应给出的,观众也往往期待着答案的出现。然而,互联网时代,个体越来越认识到答案不止一个,答案存于每个人的心中”。如何激发观众主动勾连文物、主动勾连传统文化的热情,真正产生“一眼千年”的自豪感,一档电视节目只是姿态之一。

  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登记注册的博物馆达到4873家,收藏的国家珍贵文物(即一级、二级、三级)共401万件,一年举办的展览数量超过3万次。火爆得引发“故宫跑”的展览有目共睹,但大量文博事业还是未点燃的蓝海。这就是为什么平时不怎么在电视上抛头露面的馆长们组成了一支“国宝守护天团”,为博物馆摇旗呐喊。他们的目标明确———登上节目的九大博物馆每家三件文物只是沧海一粟,而许许多多等待被大众认知的宝贝,才是赓续起“泱泱中华”的文脉。

  借助电视节目平台,各家博物馆用通俗化的方式打了一波广告———上海博物馆在“纪传·史记”展中,以符合青少年认知的场景再现,让孩子在玩中学习《史记》中英豪的大智大勇;湖北省博物馆请国宝讲解机器人上岗,服务于该馆四大镇馆之宝之一“元青花四爱瓶梅瓶”,单日互动量超过7000次;浙江省博物馆借VR技术,展现文物的历史文化内涵;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基本陈列《陕西古代文明》 正筹划将“复原者联盟”从幕后搬入馆内,让文物的修复和保养直陈于观众眼皮底下……

  “再盖10个故宫博物院,我们都有东西可以展”,正如单霁翔所言,上下五千年文明,一档节目刚刚揭开了其小小一角。

(编辑:高晴)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