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话题专题

“影视套拍”未必套得住观众

时间:2018年01月19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文川平
0

  冯小刚电影《芳华》上映至今热度不减,近日又传出电视剧版《芳华》即将开拍的消息。有媒体报道,电视剧版《芳华》将由获得过“飞天奖”“金鹰奖”等奖项的导演阎建钢执导,原著小说作者严歌苓担任编剧。据透露,相比于电影版,电视剧版《芳华》会更趋向年轻化,把青春、爱情、军旅、灾难、歌舞等多重元素有机结合起来。

  近些年,“影视套拍”颇受业界青睐。有的是“剧改影”,比如2006年热播电视剧《武林外传》在2011年出了电影版,2011年热播电视剧《北京爱情故事》于2014年登上大银幕。有的是“影改剧”,比如2010年电影《山楂树之恋》热映,2012年又有了同名电视剧,2014年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引发年轻人观影、怀旧热潮,2015年同名电视剧就登上荧屏。而像这几年的《何以笙箫默》《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则依托IP运营,影剧几乎同时投拍,在一年之内先后与观众见面。

  之所以有这么多“套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这种创作方式省时、省力、省钱。一来,现成且为人所熟知的好故事、好题材已经有了,不用再花费时间与精力寻找新题材、创作新故事,只需要拿来,适当予以加工改造即可。二来,前作的热播或热映,已为“套拍”新作积攒下可观的口碑效应与观众期待,更容易引发共鸣和互动,票房或收视就有了保障,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投资风险。就拿《芳华》来说,电视剧《芳华》搭着电影还在热映的顺风车,彼此的关注度都会有所提升。

  对制片方、投资方来说有利,笔者以为,从观众欣赏角度来看,却未必能获得等效满足,甚至可能弊大于利。一方面,近年来许多所谓大IP,其实含金量并不高,不具备需要影视作品深入挖掘的潜力,电影和电视重复制作本身就是一种资源浪费。另一方面,电影和电视对于同一故事的重复呈现,若没有足够创新,观众的关注只是出于惯性,容易造成审美疲劳。目前看来,还没有“套拍”新作超越前作的例子出现,比如电视剧《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开播后就一直因为“注水”问题受到诟病,反而毁了观众对故事最初的好印象。

  从影视创作角度讲,正因为“套拍”是奔着省时、省力、省钱,制作团队往往有可能急功近利,制作周期越来越短,致使“套拍”新作多为粗制滥造。一个好的IP,或我们所说的经典,往往是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作品,它们经得住时间的考验,也往往持续地散发魅力,传播并不急于一时。因此,与其说“套拍”遵循影视剧改编的规律,毋宁说是遵循市场规律。在所谓的IP运营中,什么都要“一样来一套”,这种对IP的粗放型扩张利用,多数缺乏对IP的深度挖掘和涵养,甚至难得顾及改编更适合于哪种艺术体裁来呈现的客观现实,更不用说发挥IP的真正价值了。

  “影视套拍”成风,折射出原创力的薄弱和好剧本的严重匮乏。“影视套拍”如无限制发展下去,或将助长创作者的惰性、扼杀文艺创新的动力。这个问题已引起各方面的重视,近些年不乏有识之士呼吁要重视原创、鼓励原创。或许,我们可以从珍惜有价值的IP做起,看得住留下的,才能坐下来写好的。若一味地遵循资本逻辑,狂奔路上恐怕就会掉落很多。“套拍”,未必能套得住观众。

 
(编辑:高晴)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