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一画 一瓷一品——花鸟画名家何水法助推中原文化产业发展
茶都信阳,谷雨佳会。画花、说瓷、品茗。
作为海峡两岸《富春山居图》合璧展出的推动者、我国当代花鸟画名家,66岁的何水法才饮洛河水,又品信阳红,马不停蹄,一月两次奔赴河南,为中原文化产业振兴劳苦奔波。
4月28日,精心打造的焦作绞胎瓷文化礼品亮相“中国茶都·信阳国际茶文化节”。底部印有何水法字画和印章的6件绞胎瓷展品,吸引众多与会者驻足围观,千年古瓷,再放异彩。
在茶器展的斗茶环节,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卢展工一边手持绞胎瓷茶杯同嘉宾品茗论道,一边对关心支持河南文化发展的何水法说:“水法,绞胎瓷是名瓷,源于焦作当阳峪,兴于唐、盛于宋,而后式微,失传多年,如今焦作用传统工艺又把它开发出来,这就是传承。你将你的传统花鸟绘画艺术与绞胎技术相结合,这很好,很有创意。这也是继你今年4月14日出资捐建的洛阳平乐希望画院奠基之后的又一善举。一花一画,一瓷一品,这就是我们河南的文化产业,希望你今后多加支持。”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何水法,在今年全国政协会议上以平乐村牡丹画之乡为例提交了《加强农村文化投入促进平衡发展》的提案。4月10日,何水法希望画院在牡丹画之乡洛阳孟津县平乐村奠基,以艺术家影响力带动中原文化产业发展的平乐模式由此翻开新的一页,何水法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加强农村文化投入”的主张。
缘何对中原文化情有独钟?何水法坦言,去年的洛阳牡丹花会上,他应邀展出巨幅牡丹作品《洛神春赋》,听闻平乐村是“牡丹画第一村”,墙里墙外、田间地头的牡丹花与宣纸上的牡丹画随处可见,相映成趣。这引起了他的浓厚兴趣,并应邀赴平乐指导,从此结缘牡丹画村。
平乐农民们质朴天然的画作和他们对艺术的执著深深打动了何水法。短短两年时间,何水法4次来到平乐与当地“农民画家”品画论艺,2012年的春节更是与他们共同度过。“文化的根源在于人民群众,文化的活力在于贴近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欣赏水平和文化创作能力,对于提高国民素质有着重要作用。很多文化创作的灵感,甚至文化精品都来自于广大人民群众。”何水法说。
4月11日出席洛阳牡丹节书画展时,何水法在特别制作的10多个绞胎瓷茶具坯胎上作画写字,历时近3个小时,写了“福、寿、佛”等字和多幅画作,在场的多位画家名人交口称赞。
“有创意才有产业。”何水法说,“绞胎瓷是世界上唯一能够做到表里如一、内外通透、一瓷一品、无法复制的陶瓷品种,绞胎瓷一个手工艺术品,能和我们书画艺术实现巧妙的结合,相得益彰,这就是创意、这就是创新、这就是创造。要形成一个文化产业类别,这是完全有可能的。”
何水法建议,今后绞胎瓷产业发展要继续提升绞胎瓷本身的制作工艺,开发更多的艺术造型,符合不同背景的社会人士的文化生活需求;像北京宋庄的画家村、洛阳的平乐村一样,焦作也可以建立一个文化产业园区,形成集聚效应,还可以吸引外地游客来文化园区体验式购物,还可以把精品拿到国内国际的文化艺术品交易展馆和文化拍卖市场,参加收藏品鉴赏和艺术品拍卖活动,形成绞胎瓷收藏市场。这样就能实现高端艺术品与产品复制大众化的相互融合。
从洛阳平乐,到焦作绞胎瓷,再到信阳茶叶文化节,我们看到了何水法的现世情怀,看到了一个艺术家的责任与担当。相信在何水法这样的艺术家大力支持下,中原文化产业化之路会越走越宽。
(编辑: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