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初贺岁档接连上映的《喜羊羊与灰太狼之兔年顶呱呱》《老夫子之小水虎传奇》《熊猫总动员》,到暑期排档进入院线的《兔侠传奇》《藏獒多吉》《魁拔》,近年来的国产动画电影无论从规模质量上看,还是从口碑反响方面说,都处于逐渐上升的阶段。欣喜之余,我们又不得不承认,与制作精良的美、日动画电影相比,国产动画电影近期所取得的成绩只能算是初试啼声。“中国学派”动画的辉煌早已是陈年往事,在产业化程度不断提升的中国电影界,固步自封就意味着坐以待毙。深度挖掘本土资源,兼容并包美、日等动画强国的成功之道,应是国产动画由成长走向成熟的最佳途径——想要沿着这条阳关大道顺利前行,就必须研究透以下三个问题,即国产动画电影应当拍什么、拍给谁,以及怎么拍。
拍什么
找到“民族的”与“世界的”契合点
在商业美学已然渗透于电影产业肌理之间的当下,国产动画电影必须寻找到与之相应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方法。商业电影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以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一段精彩的故事,并表达一种普世的价值观。优秀的动画电影能够将经典故事进行合理的转换,并让观众看得如痴如醉(如《狮子王》取材自莎翁名剧《哈姆雷特》),也能够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恰如其分地表达一个深刻的主题(如《机器人总动员》探讨应当如何与自然相处);能够在幽默诙谐中表现某种可贵的品格(如《龙猫》表现对亲情和友情的坚守),也能够在天马行空的故事中释放无限的想象力(如《攻壳机动队》中展现的未来世界)。
诚然,现在你依然可以创作一部意蕴深远的水墨动画电影,仿如当年名震世界的《小蝌蚪找妈妈》和《牧笛》,但你决不能指望会有很多看惯了3D版《功夫熊猫》的观众能够静下心来走进影院。这绝不是说我们应当抛弃传统,而是意味着我们必须要寻找到一条将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性转换的有效途径。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任何无法与当下观众产生交流的动画电影,都必然是死路一条。既然《狮子王》能够将复仇王子哈姆雷特转化为小狮子辛巴,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一成不变地复制类似“沉香救母”的故事?既然《功夫熊猫》敢于将熊猫阿宝的爸爸设计成一只鸭子,我们又为什么非要在动画中以毫无乐趣的方式表现一些“假大空”的所谓道理?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是一条真理,但国产动画电影切不可在字面上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将所有创作都禁锢于“民族文化”的范畴内,因为动画电影作为最适于为观众带来快乐的艺术形式,本身就是想象无极限的。也许,可以将上面的话调过来再说一次:“世界的也是民族的”——我们应当在立足本土资源的基础上,海纳国外优秀动画作品的精华,从而形成最适于中国动画电影的创作理念与创作方法。
拍给谁
打造“全龄观众”的创作意识
在解决了“拍什么”的问题之后,国产动画电影还需要面对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拍给谁看。
几乎所有业内人士都很清楚,在完善的电影产业形态中,动画电影的目标受众绝不仅仅是低龄儿童。一部成熟的动画电影,不应仅仅为孩子带来快乐,而让陪孩子看电影的父母哈欠连天。
内容低幼、以追逐等简单动作场面为主的动画电影是很难吸引成年观众关注的,因此除了陪同孩子观看的家长外,绝少会有成年人单独进入影院观看此类影片。而有经济能力的成年观众的大量流失,必然会对影片的票房产生重大影响,这也是国产动画电影普遍票房不佳的重要原因。然而,与门可罗雀的国产动画相比,打“全龄观众(即目标受众为所有年龄层次的观众)”牌的好莱坞动画在国内的票房却屡创新高。《功夫熊猫2》的票房已经突破6亿大关,其中很大一部分的票房贡献都来自于成年观众。
其中原因何在?纵览海内外优秀的动画电影,在哭过、笑过之后能够让观众的脑海中留有绕梁三日的余味,是它们的共同特质。比如《里约大冒险》风趣地表现了一只蓝色金刚鹦鹉的冒险历程,却能让观众在笑过之后,懂得责任与勇气的重要;再比如《萤火虫之墓》,不仅在催人泪下的故事中展现了亲人之间的相互守护,更表达出了消灭战争、呼唤和平的美好愿景。很显然,动画电影与所有影片一样,都首先要讲好一个故事。融会于生动活泼、轻松搞笑的动画影像外观之中的,应当是精彩感人、富有哲理的故事内涵——前者是吸引低龄观众的“如意法宝”,后者却是打动所有观众的“灵丹妙药”。
怎么拍
比提高技术更重要的是提升观念
在确定了主题、内容,找准了目标受众之后,是否就能保证动画电影获得成功?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影院灯光熄灭、眼前银幕亮起,在看懂故事、理解主题之前,影片的画面会在第一时间给观众带来最直观的感受。由于技术上的长期落后,国产动画电影在与美、日动画竞争时,总是会在影像效果上“先失一阵”,而在3D视效、IMAX影院风头正劲的当下,这种差距会体现得更为明显。从某种意义上讲,纯粹“虚拟”的动画电影对影像质量的要求要比普通影片更高——在相对简洁的画面中,哪怕是人物毛发质感的细微差异都会被无限放大,从而被观众看在眼里。然而,技术上的差距并不能成为国产动画停步不前的理由,因为技术上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但创作观念上的差距却是主观上能够弥补的。
以时下最热的3D动画为例,国内很多打着“3D”名号的动画电影,其实根本没有形成3D动画创作观念——最能体现3D视效的纵深穿越镜头,在国产“3D动画”中少得可怜,观众看到的只不过是增加了一些3D效果的2D动画而已。
与技术缺陷相比,国内动画创作观念上的低人一等更令人担忧。如果中国的动画创作者不能形成完整、正确的创作观念,那么即便拥有再先进的技术与设备,也不可能拍摄出真正能够与美、日动画相抗衡的作品,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值得欣慰的是,在中国第一部全3D动画电影《兔侠传奇》中,我们看到了国内动画工作者的努力与进步,影片完整的叙事、合理的人物以及精美的3D视效,让人对中国动画的未来信心大增。一个国家动画水平的整体提升,绝不是诞生一个迪斯尼或者宫崎骏式的天才就能完成的,我们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会有更多富有激情、充满才华的年轻人进入动画电影的创作领域,因为只有他们,才是中国动画走向辉煌的基石。
(编辑: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