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及流行音乐在上世纪80年代风靡并引领整个亚洲。香港水墨画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创“新水墨”精神带动中国水墨的蓬勃变革。香港国学研究有大师饶宗颐,文学创作有刘以鬯、金庸、西西、梁秉钧(也斯)等。至于香港表演艺术市场,在这块总面积只有1104平方公里的地方,每年约有4000个节目8000场次演出,而其中话剧舞台几乎囊括当今世界所有前沿技法与技术,传统粤剧更是常年“真枪实弹”地带来可观的票房收入……
然而,尽管如上,“文化沙漠”四个字,在很多人眼中仍是香港难以摆脱的文化标签。相比位列“全球十大金融中心”这样强势、进取的经济形象,香港的文化形象始终面目模糊。一直以来,在香港标志性的自由经济体制下,文化需要与金融、地产等行业公平竞争生存空间,作为经济效益产出低的一方,自然很难受到注目。各门类文化艺术就像被高楼、华厦、广告牌遮蔽起来的本地小商铺,又像是缺少司令部统一号令的散兵游勇,各自孤军作战,整体崛起乏力。事实上,正因为没有鲜明的文化形象,所以难免被视作没有文化,而没有清晰的版图地标,也就很难看出版图。与其说香港缺少文化,不若说香港缺少文化整合更加贴切,而整合的切入点就在于,打造地标、树立形象、勾勒版图。
“216亿港元投资”,“40公顷填海区”,“尖沙咀黄金路段”,仅从这三组关键词,已可一窥香港政府要以本土历来最具规模的文化建设项目打造文化地标的决心与气魄——西九文化区,从1998年至今,规划期历经三任特首,终于将要在2013年底正式破土动工。区内未来将建成17个核心文化艺术设施及3万平方米的艺术教育空间,其中15个表演艺术场地,一所聚焦20至21世纪视觉艺术的博物馆,和一个推广文化艺术与创意产业的展览中心,在这些艺术设施间还将有零售、餐饮等消费设施,及酒店、办公楼、住宅,并配有相应的区内交通系统。而更为吸引人的是,整个西九文化区的东大门不仅倚靠港铁柯士甸站、九龙站,且向北直接未来的京港客运专线广深港高铁终点站。也难怪曾有香港媒体及地产行业以“得西九,得天下”之说来形容它的战略位置,并因此引起过轰动全港的“地产”与“文化”之争,足见西九文化区对整个香港社会来说意味着什么。
要打造香港文化版图上最大的坐标,面向维多利亚港的西九文化区无疑具有天然的地理优势,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那么所谓“地标”也不过是一场地产游戏而已。长久以来,香港的康乐体育、古物古迹及文化艺术有关活动与服务都是由民政事务局下辖的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康文署)专责统筹,散布在十八区的主要文化设施与场馆也由康文署管理。西九文化区如果在运作内容和职能上只立志于做康文署下辖活动与场地的翻版,那么于香港文化版图的开拓与文化形象的塑造也就意义甚微。“目前最重要的便是探讨发展文化软件,西九不应只是一个包装漂亮的活动中心,也不应该成为另一个康乐及文化事务署模式的文化区,西九应是一个有头脑及具有全球文化视野的智库。”香港著名实验艺术家,同时又身为西九文化区管理局董事局兼发展、表演艺术及薪酬委员会成员的荣念曾如是说。
西九文化区作为地标建设的目的在于文化整合,意义也在于文化整合,希望能借鉴如英国伦敦的南岸、西区,西班牙毕尔巴鄂,以及美国百老汇等世界各地知名文娱区的集群模式,把艺术、文娱及消闲汇聚一体,在吸引人流的同时聚集艺术人才、激发艺术创意,令整个文化区能够成为具有经济效益的活态的文化艺术发展基地。正如香港资深电影制作及发行人、西九文化区管理局董事局兼表演艺术及博物馆委员会成员马逢国所言:“香港需要的不只是一个‘西九文化区’,它只是一个关键枢纽,令更多文化艺术能在这里展现和活动,从而带动香港、甚至南中国的整体文化生态和氛围。”
然而,更大的挑战还在于,众所周知,许多世界知名文娱区的形成多是经过漫长的文化发展周期、自然聚集而成,而香港西九文化区,则是要通过行政统筹与业界、民众参与的方式,人为组织、筹建。筹建方式是否会影响文化区的活力,关键要看,管制模式的科学化设定与填充内容的创造性设计,是否成为西九整体建设与规划过程中的关注重心。整个西九文化区的发展将分为两个阶段,其中即将于2013年底启动的一期建设包括戏曲中心、M+(聚焦于20至21世纪视觉文化的博物馆)、14公顷的公园内附设户外舞台的自由空间、演艺剧场、当代表演中心、中型剧场I、设有音乐厅及演奏厅的音乐中心、音乐剧院、大型表演场地及展览中心。不仅这些艺术设施的比例、大小、位置以至发展次序均需与本地艺术界深入讨论后才作出决定,而且为使这些艺术设施在落成后能够具有丰富的软件配套,如有质量的观众群及文化工作者、合适的管理模式及场地政策、丰富的艺术文化研究资源等,在过去几年中,作为西九文化区主管机构的西九文化区管理局更是积极、广泛地开展了一系列主题研究与艺术实践活动。
一方面与研究者、文化团体、文化工作者、艺术家等合作,制定有利文化区持续发展的政策,或进行相关课题的研究,例如粤曲歌坛研究,茶馆戏楼类演出场所运营调研,剧场观众及连带第三产业(香港与主要中国内地城市)调查,以及通过“焦点小组对话系列”和不同艺术门类工作者探讨业界发展需求及西九场馆策略定位与艺术方针等。另一方面,举办及赞助音乐会、社区文化参与活动、论坛及工作坊等各类文化活动,为艺术家提供表演平台,并增加市民对各艺术门类的认识,例如展示传统粤剧的“西九大戏棚”,探索音乐、舞蹈等艺术户外演出空间的“自由野”,系列视觉艺术展“M+进行”,以及为培养艺术行政管理人才而赞助的文化领袖论坛(与香港艺术行政人员协会合办)、文化领航学程(香港大学及Clore领袖培训计划)等。
“香港其实十分幸运,因为我们有世界上少有的仍然增加艺术支出的政府,而且还不断投入资金作艺术发展。”恰如西九文化区管理局行政总裁连纳智充满信心的表述,香港政府2013年施政报告中有关西九的部分也这样写道:“我们会继续积极配合西九文化区管理局的工作,尽快落实西九文化艺术设施,同时加强软件建设。尽管建筑成本增加,我们仍然坚持原来计划。我们有信心西九文化区将来会发展成世界级文化艺术枢纽。”同时,“随着西九文化区多个文化设施分阶段落成使用,人才的需求将更加殷切。我们会额外拨款1亿5千万港元,在未来5年加强培训不同资历的艺术行政人才,为他们提供实习、进修及多元化的专业培训机会。”在政府、业界、民众的共同关注与支持下,在软硬件同步并行的筹备与努力中,我们有理由期待未来西九文化区的蓝图——可能不仅为香港文化形象的整合与明确做出贡献,而且作为香港文化版图上的大体量集群式地标,还有机会为中国文化的整体展示与输出打开一个面向世界的新窗口。
(本文图片由西九文化区管理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