蕴藉隽永,诗意栖居的绘画——著名画家赵卫的山水画
艺术交流 VOL.01/2013|苏鼎 邢益莲

   

  “诗意的栖居”,诞生于荷尔德林的诗句,因西哲海德格尔的引用及其哲学的阐发,而成为行走于历史和未来中的神谧之物。这种诗意的理想生活,屡屡通过艺术的妙手真谛得以实现。画家赵卫的山水画因了这种诗意的阐发和表达,使之在文化精神层面上具有了迥异于同时代众多中国画家的艺术特质。

  赵卫是上世纪80年代就步入中国画坛的一位青年领军人物。我们看到,近30年来赵卫的山水画创作,无论是早期笔墨抒写的江南雨意还是后来渴笔点皴的陕北情境,始终以一种诗性的言说和文化的传达贯穿其内,使其作品深具“诗意的栖居”理想,带给我们一个美好的梦想,一缕理想的光辉,一首生命自由而逍遥的歌。毋庸置疑,一切艺术作品的终极目的都是文化的呈现和表述,都将成为人类寂寞路途的伴唱亦或启悟的明灯。在这一点上,我们真切地看到了赵卫所做出的探索和努力,其山水画作品所达到的文化境界也是难能可贵和不可多见的。

  “人,应当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海德格尔对于人类理想生活的期盼,只有在艺术家的笔下才显得具体而生动。当我们徜徉于赵卫20年前所描述的细雨迷蒙的江南雨夜,静听“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房檐水滴,亦或转过高高低低参差不齐的江南小屋,沐浴着迎面飘来似雾又似风的缠绵小雨时,或许早已经走进了那一句唐诗宋词的百转千回了。虽然在后来的作品中,赵卫更多地关注了北方山水和晋陕生活场景的描述,但这种诗情画意却始终在他的笔下蔓延。无论赵卫先取材江南雨夜还是晋陕村落,我们为其感动和从中领悟到的,仍然是艺术家蕴藉隽永的诗意情怀。艺术家带领我们走进古拙朴质的陕北山村,在暮霭夕阳中体悟大自然的“大美不言”。在一群山羊走过的小道上感受北方农人的憨直与深沉,在画中那些“积点成山”的陕中冈峦上,领略一种深厚甚至苍凉的忧伤。那些茂密的庄稼和回归家园的“点景”人物,那些敦厚实在的房屋和浑噩淳朴的山羊,无不向我们传达着一种文化的意味和指归。正是这种诗意的感染,使赵卫的山水画品质超凡脱俗而余韵无穷。那些“馒头山”高粱地,在画家这里成了一种文化的符号,那些我们司空见惯的日常景象,在画家的笔下得以提升和诗化。正是这些画的艺术力量,让我们在回眸生活的瞬间体会了美好和诗意存在,让“诗意的栖居”成为现实。

  这之后,赵卫的画作趋向了对传统的回归和意趣的内敛,采用了类似白描的手法表现山川村落,悄无声息地从浓烈进入空灵,从“茂密深厚,朴拙质实”的画面效果过渡到了清静坦然的神理境界。几乎还是那些山,那些树,那些房屋,再次以“净面素身”的姿态进入画中,带给我们的是巨大的精神震撼和对艺术的深刻感悟。可以发现,他在反复提炼笔墨点线质量的同时大胆“纯洁”了画面构成因素。在一种“趋淡”“趋雅”的意趣之下,首先减去的是画面颜色,再是减去了渲染的水墨,最后甚至减去了一些原来的“皴法”和“点法”。而“线”突出了,最能体现中国绘画艺术的线条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施展。赵卫这一时期的绘画是异常独特“平淡”的,在这种“平淡天真”而又独特异样的艺术体验中,让我们想到了倪云林、八大山人的艺术创造和智慧,赵卫山水里的取材都是现在活生生的场景,在他的画里没有丝毫古代“文人士大夫”信息。或许这正是传统的力量,是古今艺术家超越时空的心领神会。

  而更耐人寻味的是赵卫山水在经历了短暂的回归与内敛之后,毅然走向了一个高亢灿烂的新境界。这当然不仅仅是因为他充分利用大青绿山水画的色彩所造就的绚丽效果,就其用笔用墨来看,也由以往的“积点成山”发展成了挥洒自如的勾斫皴擦,于一种激昂顿挫的笔触情绪之下皴染山石,触摸北派山水画质实神清的最高境界。在经历了“否定之否定”的艺术嬗变之后,他的画风已趋成熟,作品意境更加开朗雄健。如霁后天空的一道彩虹照耀中国画坛。在这些作品中,虽然还保留着一些西北黄土高原的“民谣”情调,而更多的是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形而上”的崇高和俊朗。显而易见的是,现在的赵卫已经达到了另一个思想高度和艺术境界——从江南水乡到陕南庭院,从茂密朴实到删繁就简,从空灵平淡到绚烂俊健。

  作为画坛的佼佼者,赵卫的山水画所表达的诗意精神,正如诗人荷尔德林所描述的那样“当人的栖居生活通向远方/葡萄季节闪闪发光/自然栖留,而时光飞速滑行,这一切都来自完美;于是,高空的光芒/照耀人类,如同树旁花朵锦绣”。

QQ截图20191218095852.png
VOL.2/2019
QQ截图20191218093517.png
VOL.1/2019
1.png
VOL.4/2018
1.png
VOL.3/2018
VOL.2/2018
VOL.2/2018
1.png
VOL.1/2018
VOL.4/2017
VOL.4/2017
VOL.3/2017
VOL.3/2017
VOL.2/2017
VOL.2/2017
VOL.1/2017
VOL.1/2017
VOL.1/2014
VOL.1/2014
2013_4
VOL.4/2013
Copyright © 2011 CFLAC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