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家妹伢跳鼓舞——记中国苗鼓及“鼓王”
艺术交流 VOL.03/2011|王家辉

   

  一个旅行者,如果你不怕湖南的菜辣,不怕苗家人的酒烈,不怕八百里武陵山脉的山泽湿气,就不妨从长沙向西驱车三小时,去沈从文笔下那个奇幻瑰丽、儿女情柔的湘西走走。湘西,这个略带神秘又彰显秀丽的小小地方,随着八百里武陵山脉绵延而开,是看不尽的山山岭岭,数不完的水泽河流。种种关于苗人“放蛊”、“赶尸”的传说发源于此,楚地巫鬼文化最后一点余脉也残存于此。 

  由于山泽湿气太重,苗族人多聚居在山坡之上,长期过着原始的部落式生活。严酷的生存环境造就了苗族人彪悍坚韧的性格。当“苗族男人爱杀人,女人爱放蛊”的种种妄言已随着世人对苗族的逐渐了解而烟消云散,我们行走在湘西,行走在湘西的苗寨,处处感受到的是苗家人的热情和质朴,穿着金色的稻草鞋踏着湿漉漉的田埂,无论你走进哪一道山梁,路过哪一座苗寨,都能看到那些苗家妹伢在坪坝或打谷场上衣裙翻飞,“咚咚咚”的苗鼓敲得震天响。

第五代鼓王在中国鼓文化节上表演

  魔怪的皮,蒙成一面鼓

  鼓,自古以来是苗家供奉的圣物,苗族部落的象征。苗族起源于五千多年前黄帝时期,居住在黄河中下游,以蚩尤为首领的“九黎”部落联盟。后来“九黎”部落与黄帝部落发生战争,蚩尤战死,“九黎”败退至长江中下游,形成“三苗”部落。北方华夏部落又与“三苗”发生战争,“三苗”被击败,分崩离析,被驱逐到“三危”,即陕甘境内,后又向东南迁徙到武陵源地区也就是现在的湘西,川南、滇东北等地的崇山峻岭之中,过着原始氏族部落式的生活形成苗族。

  从黄河流域到西南群山5次大迁徒的路上,苗族的先民们什么东西都丢弃了,却始终保留着一面鼓。

  一位苗族长者说,远古时候有一种叫做“枷嘎枷尼”的怪兽,它脚长爪利,十分凶猛,经常糟塌妇女,吞食孩子,给苗族人带来灾难。后来勇敢的苗族后生亚雄率同寨的伙伴们,经过七天七夜的血战,终于杀死了凶残的“枷嘎枷尼”,英雄们归来,苗族人扶老携幼围着熊熊的篝火狂欢,剥下魔怪的皮,蒙成一面大鼓使劲敲打庆贺胜利。这就是苗鼓的起源。

  打苗鼓与一般的击鼓不同,苗鼓的打法是打鼓人边打边跳,翩翩起舞,动作柔美,鼓声浓浓,鼓点坚强有力。所以打苗鼓又称跳鼓舞。

德夯苗寨欢迎您

德夯苗寨欢迎您

  人鼓合一在德夯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湖南省内少数民族最集中的地方,尤以土家族和苗族为多。湘西德夯苗寨是至今保持得最完好的苗族文化生态区。

  “德夯”在苗语中是美丽的峡谷的意思。这里,山势巍峨,峰林重叠,溪水如碧,灵鸟欢歌。由于自古以来山石阻碍,交通不便,这里世代居住的苗家人至今还是以讲苗语为主要语言,女子们喜戴银饰,戴头帕,穿无领绣花衣,男人爱结绑腿,吹木叶,以歌为媒,自由恋爱,倘若哪个后生不会唱山歌,那么想讨一个好媳妇是不可能的。他们自己种桑养蚕,纺纱织布,打造银饰,手艺巧夺天工。

  德夯苗寨里的妹伢子,人人六七岁开始学打鼓,鼓也是缺乏娱乐的大山里面孩子们最好的玩伴。与鼓经年累月的相伴,使一个好的鼓手跳鼓舞时往往能进入一种人鼓合一的境界。山寨间行走,随时随处可听到苗鼓“咚咚咚”敲打的鼓点声。特别是到了“三月三”苗族歌舞节、“四月八”亚努节、立秋时的“赶秋节”,还有“六月六”苗族人纪念先祖,便有成千上万的苗族人盛装聚集,载歌载舞,只见人影晃动,花团锦簇,歌音袅袅,笑语盈盈,十分热闹。数十面大红鼓同时敲响,人影翻飞,鼓声震天,更是壮观。

  新中国的五代“鼓王”

  德夯苗寨的鼓舞艺术家们,凭借着对苗鼓的痴迷和技术上的刻苦练习和创新,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鼓文化节和少数民族运动会苗鼓竞赛上夺魁。

  已经83岁的著名苗鼓艺术家龙英棠老人,是公认的名头响亮的新中国第一代苗族女鼓王。龙英棠老人的一生平凡且富有几分传奇。她在旧社会里十几岁当童养媳,解放后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艺术天赋,学苗歌、练打鼓,她没想到日后能戴上“鼓王”的桂冠,更没有想到自己能进入人民大会堂表演鼓舞。

  1957年4月,龙英棠参加全国音乐周活动,来到了梦寐向往的北京,第一次将苗家花鼓展示在首都舞台。与此同时,她用苗语演唱的那首高亢、嘹亮的《苗家歌唱共产党》被灌制成唱片,通过电波,传遍大江南北。

  龙英棠珍藏着一幅两米长的珍贵照片。那是1960年7月23日,出席全国第三次文代会的3000多名代表在中南海与党和国家领导人合影。32岁的龙英棠将辫子盘在头上,身穿一件白府绸绣花苗服,戴着亮闪闪的银饰。这是她第二次进中南海。此后,她被邀请参加武汉长江大桥通车典礼,被中南民族学院聘请为客座教师,专门给学生传授苗鼓技艺。“学生都喊我龙教授,哪晓得我那时才开始学文化,学汉语,才会写自己的名字。”她指着在中南民族学院民族文物陈列馆、在北京中苏友好纪念馆、在北海公园、在海南岛上的一张张留影,重拾起当年那段青春飞扬的岁月,神色显得异常平静。她说,因为那时经常外出,无法生育孩子,她离开了那个做了十来年童养媳的家庭。

  在苗族第二代“鼓王”石顺明眼里,龙英棠一直是她的偶像。石顺明上小学的时候每天做完作业,都要去看龙英棠打鼓。她如痴如醉地望着龙大姐的每一个梭步,每一个手势,每一个鼓点,时不时地眨巴眨巴那对清亮如山泉的凤眼,把这一切都铭刻在心里。待龙大姐一歇气,她同她的小伙伴便一拥而上,像一群顽皮的小猴子围着大鼓敲呀跳呀……那天,一个消息使石顺明着实兴奋了好多天:龙大姐到北京跳鼓舞去啦!北京,那是天堂一般辉煌而神圣的地方呀,到北京去跳鼓舞,把苗家的鼓舞打给毛主席看,那是多么光彩多么幸福的事呀!龙大姐,汝(苗语:好)!汝呀……直到现在,她还没忘记那天晚上她做的那个五彩的梦:她跨在那面红漆的大鼓上,飞呀飞呀,追上北去的大雁,越过飘荡的彩云,忽然,万道霞光,一座城门……天安门,毛主席!后来,她在一篇作文中写下了这样的句子:长大了,我要当一名毛泽东思想的红色宣传员,像龙大姐那样,跳苗鼓,上北京。

  其实,没等长大,石顺明就已经是一名红色宣传员了,她成了大队宣传队里最出色的小演员,成了几乎每个节目都少不了的角色。

  1965年7月,石顺明那五彩的梦终于变成了现实,她作为《苗山女民兵》中的一名苗家鼓手闪耀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舞台上。毛主席及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了她和她的伙伴们。

  石顺明不仅继承了传统的鼓点、步法,还将现代艺术中的一些动作加工成鼓舞套路中的新花。1975年,参加全省汇演,她主演的苗族舞蹈映上银幕;1982年,赴京表演,她那激越的鼓点、矫健的舞姿再次回旋在人民大会堂的舞台上;1986年5月,在全省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上,她用独特而娴熟的鼓技夺得一枚金牌。

  这次,她又高高地捧着“鼓王”的桂冠凯旋而归,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文化史册上,绘上一抹绚丽的色彩。

  龙菊兰于1975年出生于德夯冲一个普通的苗民家庭,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从小好学的龙菊兰一有空就与苗鼓作伴。她访名师,学绝技,皎皎月光下,纷纷大雪中,勤学勤练,人瘦了许多,鼓技功力却日见长进……幸运女神没有遗忘这位僻居深山的苗姑娘,终于向她投来了希望的五彩光环。

  1990年春天,湖南省第二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在省会长沙举行。龙菊兰荣幸地代表湘西自治州参赛。她一路夺关斩将,凭着多年来苦练而出的一套超凡鼓技,一举夺得苗鼓竞赛金奖,为故乡德夯赢得了一份殊荣。从此,她一发而不可收:全国第四届、第五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上,她矫健、奔放的鼓舞博得众人的喝彩,再获一枚银奖、一枚金奖。紧接着,1995年中国旅游产品展览会和上海桂花艺术节上,她出尽了风头,让大都市的同胞大开了眼界。伴随着菊兰的出行,特色浓郁的苗族花鼓震撼了大江南北、神州大地。

  中国民间艺术团出访新加坡,龙菊兰凭借跳鼓绝技被破例选为团员。她穿着绚丽的苗族服装在新加坡舞台上一跳鼓亮相,顿成了晚会上的一道亮丽风景。新闻记者撰写了《苗鼓打到狮城来》的专题报道,配上她跳鼓的大幅彩照在报纸上发表后,中国民间艺术团的演出场场爆满。苗鼓的特殊韵味,龙菊兰的艺术魅力,一时成了狮城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归国后,龙菊兰又再登金榜被推为苗家第三代鼓王,满载荣誉返回故乡。

  2002年中国苗鼓节女子个人鼓王赛上,25岁的德夯鼓手龙菊献是最后一个出场的。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小姑娘会成为苗族的第四代鼓王,现在谁也不会忘记那届苗鼓节上最后上场地龙菊献红绸飞舞如同鼓神附身的表演。

  “咚,咚,咚……”伴着男伴慢而有力的鼓点,龙菊献开始起舞。侧身、屈膝、梭步,动作难度不大,但龙菊献沉稳中透着灵气,纤巧中显出韧劲。

  “咚咚,咚咚咚!”男伴的鼓点加快了,龙菊献也加快了速度。旋转、翻身、劈叉……一连串的高难动作出现了。红绸飞舞得更快,鼓点敲打得更明快,尽管如此,龙菊献依然收放自如,张驰有度,动作和她的笑容一样雍容大度。

  “咚咚咚,咚咚咚!”鼓点快到了极致,龙菊献忘却了自己,完全与鼓、与舞融合到了一起。时而如一条清澈的山溪,轻快酣畅地流淌,让人愉悦;时而如一条沉厚的大河,气势磅礴地奔腾,让人振奋。这鼓声热情激越,这鼓舞恣肆昂扬,谁能预料,这纤巧的女儿身居然能击出如此动人心魄的鼓点来!鼓罢,全场欢声雷动,掌声不绝于耳。评委们最终给出了99.02的最高分,这个看似瘦弱的姑娘成为中国第四代苗“鼓王”。

  第五代“鼓王”黄娟在家乡人眼里则是个“洋学生”——黄娟是外语专业的大学生,能说一口较为流利的英语。与前四代“苗鼓王”相比,黄娟的知识水平、谈吐风度、气质相貌都有所提升,树立了新一代苗鼓王的形象。黄娟是在2005“中国鼓文化节”上,力压强手,一举夺魁,被称为第五代中国“鼓王”。很多人问黄娟,一个苗家出来的现代大学生为什么选择以“跳鼓舞”为业。“走出苗寨是为了学知识,学知识是为了回到家乡作贡献,我希望能通过我的表演,让更多人了解苗族的历史,了解苗族的文化。苗寨和苗鼓是我生命的根”。黄娟这样说。

QQ截图20191218095852.png
VOL.2/2019
QQ截图20191218093517.png
VOL.1/2019
1.png
VOL.4/2018
1.png
VOL.3/2018
VOL.2/2018
VOL.2/2018
1.png
VOL.1/2018
VOL.4/2017
VOL.4/2017
VOL.3/2017
VOL.3/2017
VOL.2/2017
VOL.2/2017
VOL.1/2017
VOL.1/2017
VOL.1/2014
VOL.1/2014
2013_4
VOL.4/2013
Copyright © 2011 CFLAC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